氢在不同材料(位置)中的结合能
2025-11-05 13:26:34 作者:考拉腐蚀 来源:EVI与氢脆 分享至:

 

 

上图:主要展示了合金中不同微观结构的氢陷阱示意图,从左到右分为nano(纳米级)meso(介观级) 和micro(微米级) 三个尺度区域,具体信息如下:

 

氢陷阱的主要类型-氢可被捕获在合金的多种微观结构位置,包括:

  • 间隙晶格位点(interstitial lattice sites)
  • 晶界(grain boundaries)
  • 空位(vacancies)
  • 合金溶质原子(alloying solutes)
  • 堆垛层错(stacking faults)
  • 孪晶(twins)
  • 位错及其胞壁(dislocations and their cell walls)
  • 应变场(strain field)
  • 空洞(voids)
  • 第二相及其界面second phases and their boundaries)
  • 微裂纹自由表面(free surfaces of microcracks)

不同尺度的陷阱特征

  • 纳米级(nano)左侧区域以密集排列的蓝色小球(代表晶格原子)为主,红色小点(氢原子)分散在间隙位点或溶质原子周围,体现原子尺度的陷阱(如间隙位点、溶质原子)。
  • 介观级(meso)中间区域显示层状结构(如堆垛层错、孪晶)和线状分布(如位错),红色小点沿条纹或边界聚集,反映位错、应变场等缺陷相关的陷阱。
  • 微米级(micro)右侧区域包含多边形晶粒(晶界)、蓝色块状第二相及微裂纹,红色小点在晶界、第二相界面及裂纹表面富集,对应宏观缺陷(如晶界、第二相、微裂纹)。

该图直观展示了氢在合金中多尺度、多类型微观结构中的捕获行为,强调了晶界、缺陷、第二相等对氢的束缚作用,为理解氢脆机理或氢存储材料设计提供了微观视角。

 

图25(上图)主要展示了体心立方(BCC)基体中常见不同特征的氢陷阱能(-Eb)的文献数据比较,并将氢陷阱的可逆性定义为50 kJ/mol。

 

  • Dislocation(位错)
  • Grain boundary(晶界)
  • Precipitates with coherent interfaces(共格界面析出相)
  • Precipitates with semi-coherent interfaces(半共格界面析出相)

 

 

体心立方(BCC)基体中常见氢陷阱信息总结(根据上表)

1. 溶质元素(Solute elements)

  • 弱/无陷阱效应:Si、Cr、Mn、Co、Mo的结合能接近0 kJ/mol,对氢无显著捕获能力(第一性原理计算)
  • 弱吸引陷阱:间隙C(9 kJ/mol)、间隙N(13 kJ/mol),通过第一性原理或磁弛豫法表征。
  • 排斥效应:Nb(-7 kJ/mol)、Ti(-8 kJ/mol)、Mg(-15 kJ/mol)、Sc(-20 kJ/mol)、Y(-25 kJ/mol),结合能为负值,表明对氢有排斥作用(第一性原理计算)。

2. 晶体缺陷(Crystal defects)

  • 空位与微孔洞
    • 单空位:结合能24–78 kJ/mol(第一性原理、扩散分析);
    • 微孔洞:40 kJ/mol(热脱附分析,TDA)。
  • 位错相关
    • 体位错:60 kJ/mol(扩散分析);
    • 螺位错:26 kJ/mol(第一性原理);
    • 位错应变场:12–27 kJ/mol(扩散分析、TDA)。
  • 晶界与相界
    • 普通晶界:9–49 kJ/mol(力学分析、TDA);
    • 原奥氏体晶界:47 kJ/mol(渗透法)。

3. 第二相(Second phases)

  • 碳化物/氮化物
    • 非共格TiC:60–129 kJ/mol(渗透法、TDA),捕获能力最强;
    • 半共格TiC:48 kJ/mol(TDA)
    • 非共格V₄C₃:40 kJ/mol(TDA)
    • 半共格NbC:55–60 kJ/mol(TDA)
  • 其他第二相
    • 弥散氧化物界面:45 kJ/mol(渗透法、第一性原理);
    • Al₂O₃界面:71 kJ/mol(TDA);
    • MnS界面:64 kJ/mol(TDA);
    • ε-铜:27 kJ/mol(TDA)。

4. 关键规律与表征方法

  • 捕获能力排序
    第二相(如非共格TiC) > 晶体缺陷(空位、位错) > 溶质元素(仅C、N有弱吸引)。
  • 主要表征技术
    第一性原理(理论计算)、扩散分析、热脱附分析(TDA)、渗透法、力学分析等。

(注:结合能为负值表示排斥作用,正值越大,氢捕获能力越强。)

参考文献https://doi.org/10.1016/j.ijhydene.2024.04.076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Volume 136, 10 June 2025, Pages 789-821

 

 

扩展阅读:

表1 氢在不同材料中的结合能

氢陷阱类型
结合能,kJ/mol
材料
单个空位
46.0~79.0
纯铁
C原子
3.0
纯铁
Mn原子
11.0
纯铁
V和Cr原子
26.0~27.0
纯铁
位错
27.0
纯铁
晶界
17.2
纯铁
微孔洞
35.2
纯铁
Fe3C
84.0
中碳钢
TiC(共格)
46.0~59.0
低碳钢
TiC(非共格)
86.0
中碳钢
MnS
72.3
低碳合金钢
V4C3
33.0~35.0
低碳合金钢
NbC
63.0~68.0
低碳钢
残余奥氏体
59.9
双相钢

 

本表来源:《EVI与氢脆》,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标签: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