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见材料的真彩世界-彩色金相分析解锁微观结构的奥秘
2025-08-26 15:11:35 作者:材易通 来源:材易通 分享至:

 

01
概述

当材料的微观结构披上色彩的外衣,那些曾经隐藏在黑白对比下的奥秘便悄然浮现。彩色金相分析技术,正是这样一把开启材料科学真彩世界的钥匙。它不仅颠覆了传统黑白金相的限制,更以绚丽的色彩对比,为我们揭示了材料微观组织的深层信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彩色金相以其色彩艳丽、辨别能力高的突出优点,逐渐显现出替代黑白金相的趋势。

与传统黑白金相不同,彩色金相是利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在试样表面形成一层具有特殊性质的薄膜。利用光的薄膜干涉效应,使得金属及合金的显微组织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再通过颜色衬度去识别显微组织结构。

彩色金相分析的核心原理是通过化学或物理手段,在样品表面形成一层极薄的透明薄膜。当光线照射时,这层薄膜会使入射光与反射光发生干涉效应。由于不同微观结构(如不同相、不同晶粒取向)的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不同,它们形成薄膜的厚度和成分会有差异,从而导致最终呈现的干涉色不同。借此,我们可以将微观组织的差异转化为五彩斑斓的对比度。

01

物理方法 (Physical Methods)



物理方法主要通过真空沉积技术在样品表面覆盖一层均匀的、高折射率的透明薄膜。

1. 真空蒸镀法 (Vacuum Deposition)

  • 原理:在高真空环境下,加热一种高折射率的材料(如ZnSe, ZnS, MgF₂),使其蒸发并以蒸汽形式均匀地沉积在旋转的样品表面,形成一层厚度一致的薄膜。颜色的差异来自于样品表面不同区域本身的光学性质(对光的吸收率不同)与这层 uniform 薄膜共同作用产生的干涉效果。

  • 操作步骤

    1. 样品制备:标准磨制、抛光,并且必须进行深度浸蚀以凸出相衬,因为物理膜本身不会选择性沉积。

    2. 放入真空室:将样品放入真空镀膜机的样品台上。

    3. 抽真空:将真空室抽至高真空(通常优于10⁻³ Pa)。

    4. 蒸镀:加热蒸发源(如钨篮中的ZnSe),同时让样品台缓慢旋转,确保膜厚均匀。通过控制蒸发时间和功率来控制膜厚。

    5. 取出的观察:待真空室恢复常压后取出样品,直接观察。

2. 离子溅射镀膜法 (Ion Sputtering)

  • 原理:在低真空室中充入惰性气体(如氩气),施加高压使气体电离产生等离子体。氩离子在电场作用下轰击靶材(如金、铂),将其原子溅射出来并沉积在样品表面。此方法形成的膜更薄、更均匀。

  • 操作步骤:与真空蒸镀类似,但设备是离子溅射仪。过程更快(通常几十秒到几分钟),常用于扫描电镜(SEM)样品制备以消除电荷,同样适用于光学显微镜的彩色金相。


02
化学方法


化学方法是最常用、最经典的彩色金相技术,主要通过特殊的化学试剂(着色蚀刻剂)与样品表面发生选择性化学反应来成膜。

1. 热染色法 (Thermal Coloring / Heat Tinting)

  • 原理:将抛光后的样品在空气或特定气氛中加热(通常在300-600°C)。样品表面会迅速氧化形成氧化膜。不同相的氧化速率不同,导致氧化膜厚度不均,从而产生干涉色。

  • 操作步骤

    1. 样品制备:按标准金相程序进行磨制、抛光,获得无划痕的镜面。

    2. 清洁干燥:彻底清洗样品(如用酒精、丙酮超声清洗),并完全干燥。

    3. 加热:将样品放入预热好的马弗炉或热板上,在空气中加热一定时间。温度和时间是关键参数,需根据材料成分通过试验确定(例如,不锈钢可能在400°C下加热5-20分钟)。

    4. 冷却观察:取出样品,在空气中冷却至室温。此时表面已形成一层彩色氧化膜。

    5. 直接观察:直接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注意:此膜非常脆弱,切勿再触摸或擦拭样品表面。

2. 阳极覆膜法 (Anodizing)

  • 原理:主要用于铝、钛、锆、钽等阀金属及其合金。将样品作为阳极,置于特定的电解液中通电。表面会通过电化学作用形成一层致密的阳极氧化膜。膜的厚度( hence the color)与施加的电压(或电流密度)和合金成分直接相关。

  • 操作步骤(以铝合金为例):

    1. 样品制备:标准磨制、抛光。

    2. 电解装置:将样品作为阳极,连接电源正极;用一块铂金片或不锈钢板作为阴极,连接电源负极。两者平行放入电解液(常用: Barker's 试剂 - 含1.8% 氟硼酸的水溶液)中。

    3. 通电氧化:在室温下施加一个恒定电压(例如20V DC),持续几十秒到几分钟。

    4. 清洗干燥:取出样品,用流水轻轻冲洗,然后酒精冲洗并吹干。

    5. 观察:显微镜下观察。不同取向的晶粒、不同相会显示出不同的颜色。

3. 化学染色法 (Chemical Tint Etching)

  • 原理:使用成分复杂的化学试剂,通过浸蚀沉积双重作用在样品表面成膜。试剂中的某些成分优先与特定相反应,溶解其表面;同时,反应产物或试剂中的金属离子被还原并沉积在样品表面,形成厚度不一的硫化物、硒化物或其他化合物薄膜。

  • 操作步骤


    • Beraha's 试剂:用于钢、铸铁、不锈钢。常用的一种是:100mL 水 + 20mL HCl + 0.6-1g K₂S₂O₅。其中K₂S₂O₅(焦亚硫酸钾)是成膜剂。

    • Klemm's 试剂:用于铁合金、铝合金。常用的是饱和Na₂S₂O₅(硫代硫酸钠)水溶液。

    1. 样品制备:标准磨制、抛光。

    2. 试剂选择:根据材料选择著名配方。例如:

    3. 浸蚀:用棉签蘸取试剂擦拭样品表面数十秒,或将样品浸入试剂中。时间需通过预实验确定。

    4. 终止反应:迅速用流水冲洗,终止反应,然后酒精冲洗并吹干。

    5. 观察:显微镜下观察。


本文中展示的彩色金相图片均为电化学刻蚀沉积法制作,这里简要介绍一下其研制技术。

试样染色前后的表面处理技术

制样过程与传统金相方法基本相同主要为以下几个步骤,但是研磨与抛光要求更为精细。


  • 精磨:1000-1200号砂纸

  • 抛光:抛光膏粒度W1或W1.5;尼龙花呢作抛光布,不宜用带长毛的呢料;试样抛光后不可冲洗,靠余热自然干燥光亮;

  • 染色:染色前后均不必用棉花擦洗,将水和酒精甩掉用风筒吹干;

  • 预腐蚀:染色前进行,可减免表面变形层及污渍的影响,增加表面活性,加快染色速度。


常用染色剂的成分、蚀刻基本原理及应用

常用的染色剂及其用途如下表所示:

表中试剂主要是以亚硫酸钾、硫代硫酸钠为主要成分配制,为了在金属表面形成金属的硫化物、亚硫酸盐或硫酸盐薄膜。

此类膜优点:较稳定、良好的反光能力、产生不同的色彩。 

在水溶液中电化学反应通式为:

阳极区:金属原子失去电子成为正离子,正离子与试剂提供的阴离子结合形成化合物

阴极区:阳极放出的电子被吸收

染色方法、温度、时间、染色剂使用期限

染色方法:

1)滴注:将配制好的试剂装入滴瓶,滴注到待染色试样表面,经过一定时间用水及酒精冲洗吹干;可多次使用不受试样污染。

2)浸入法:将试剂浸入到染色剂中,达到所需色彩时取出冲洗吹干。


染色温度:温度在18-30℃之间皆可达到较好的染色效果;低于18或者高于30℃都容易出现假现象或膜裂。


染色时间:与染色试剂种类、使用期限及温度相关。


试剂使用期限:同一试剂使用期限长短随温度变化,高温下容易失效,低温均可使用较长时间。


下表展示的是上述不同试剂的染色时间与使用期限:

试样染色过程中颜色变化规律及其控制

要达到理想的染色效果主要不是控制染色时间,而是控制染色过程中颜色变化。需要细心观察色调的变化,达到所需要色彩时立刻冲洗吹干。

常用染色剂色彩变化及需要控制的色彩如下表所示:

蚀刻与沉积的综合作用

试剂作用时间过长或过短,组织既不清晰,颜色也不鲜艳,而当试剂作用到某一适当时刻,组织的清晰度和颜色则会同时达到最佳状态。最佳状态的出现就是染色剂蚀刻和沉积的综合作用结果,蚀刻使试样表面腐蚀掉一些,沉积为试样表面增添一层薄膜,当膜厚和蚀刻深度适当时,颜色与组织清晰度均呈现最佳状态。

如何固定/重现同种相颜色

严格控染色过程中的色调,染后同种相的颜色基本一致。

 

点击查看全文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标签: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