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氮共渗的金相组织
2023-03-13 16:04:21 作者: 每天学点热处理 来源: 每天学点热处理 分享至:

 

本期讲述800~860℃温度范围内的碳氮共渗件的金相组织,以及热处理工艺对组织和性能影响,不良组织和性能的成因,改善对策。


图1 200X        图2 400X

图号:图1、图2

材料:CK15(15钢) 

工艺情况:860℃碳氮共渗后油淬,180℃回火

浸蚀方法:4%硝酸酒精溶液浸蚀

组织说明:

 

图1,由表面共渗层至心部的组织分布形貌,表层区为高碳组织形态即针状马氏体及残余奥氏体;次表层区为较模糊的类似中碳组织区即回火马氏体;图下部为心部组织,即铁素体及少量低碳马氏体。
图2,共渗层组织形貌,最表面有少量碳氮化合物颗粒,基体为含氨马氏体、残余奥氏体,次表层为细针马氏体。
由于共渗层深度小于0.3mm,故要按JB/T7710-1995《薄层碳氮共渗或薄层渗碳钢件显微组织检测》讲行组织评级,上述马氏体组织级别评为4-5级,心部铁素体级别评为4级。
碳氮共渗是将碳和氮两种元素同时渗入钢件表面,其目的与渗碳相似,但它能使工件有更好的耐磨性和抗疲劳性能。共渗的方法,目前主要为气体介质。
碳氮共渗的温度范围很宽(560~950℃),但在低温区(500~600℃)以渗氮为主(称作氮碳共渗,亦即软氮化),归入渗氮范围;而在高温区(900~950℃)则以渗碳为主,属渗碳处理。只有中温(800~860℃)共渗时,碳和氮的渗入均适当,处理后能得高硬度、耐腐蚀、抗咬合的优点,因此被广泛采用。


图3 200X     图4 400X
图号:图3~图5
材料:CK15(15钢)
工艺情况:碳氮共渗后直接淬火
浸蚀方法:4%硝酸酒精溶液浸蚀
组织说明:

 

图3,共渗层至心部组织全,貌。按金相法检测,渗层深约0.25mm。

图4,共渗层组织形貌。细针马氏体及残余奥氏体,组织级别评为2.5,级。表面硬度为792~798HV0.3。

图5 100X

图5,心部组织形貌,铁素体及少量低碳马氏体,心部组织级别评为3~4级。晶粒大小不均匀是冷加工变形差异所形成的,非热处理原因。

 



 

图6 400X

图号:图6

材料:CK15(15钢)

工艺情况:经碳氮共渗处理后淬火、回火

浸蚀方法:4%硝酸酒精溶液浸蚀。

组织说明:

表层渗层组织为马氏体、残留奥氏体;中间过渡区为马氏体、托氏体:浅色区是心部组织,为铁素体、少量低碳马氏体。表层黑色网状为黑色组织,其深度约 0.06mm。

黑色组织实际上是金属氧化物、托氏体、贝氏体等组成的混合组织。在共渗时,表层晶界合金元素被氧化,在淬火冷却时,晶界附近的奥氏体发生非马氏体转变。渗层中出现黑色组织将大大降低表面硬度、疲劳强度等综合性能。

 

 

图7 400X

图号:图7

材料:CK15(15钢)

工艺情况:碳氮共渗淬火、回火

浸蚀方法:4%硝酸酒精溶液浸蚀

组织说明:

 

表面渗层组织为粗针状含氮马氏体及较多残留奥氏体,此外,在试样最表面还有少量颗粒状碳氮化合物,过渡区为马氏体和托氏体,心部组织为铁素体和少量低碳马氏体,渗层深度为0.22mm。最表层硬度为572HV0.1;次表层硬度为772HV0.1。
由于试样最表层马氏体组织粗大,残余奥氏体量增多,硬度相应下降。为了控制马氏体尺寸和残余奥氏体的数量,共渗的温度不宜过高,一般控制在780~850℃为宜。同时,可进行回火处理或冰冷处理以减少残余奥氏体。

 

 

 

 

图8 130X
图号:图8
材料:Y12(易切削钢)
工艺情况:850℃碳氮共渗后直接淬火
浸蚀方法:4%硝酸酒精溶液浸蚀
组织说明:

 

图左侧灰白色区主要为含氮马氏体及残余奥氏体。图中间黑色区为马氏体及托氏体的过渡层。图右白色铁素体及灰色低碳马氏体为心部组织。

按照GB/T 9540《钢件渗碳有效硬化层的测定和校核》标准规定,用作图法和校核法分别进行测定和计算有效硬化层深度。下表为显微硬度梯度:

 

(1)用校核法:插入法计算得 DC=0.41mm。
(2)用作图法:在图9硬度梯度曲线上测得有效硬化层深度为 0.42mm。两种方法测得结果基本相同。

图9 硬度梯度曲线


 

图10 500X

图号:图10 

材料:08钢 

工艺情况:碳氮共渗后直接淬火

浸蚀方法:4%硝酸酒精溶液浸蚀

组织说明:

 

薄层碳氡共渗层,左侧灰鱼区,为含氮马氏体带,共渗层深度仅为0.03mm,共渗层显微硬度为609HV(约54HRC),见箭头1压痕。
里层组织为少量低碳马氏体,显微硬度为216HV(<20HRC),见箭头2压痕。
里层基体主要为白色铁素体,见箭头3,其压痕最大,为112HV(约112HB)。
这种薄层的碳氮共渗层,适合于管子接口、卡套等零件。

 

 

 

 

图11 500X
图号:图11 
材料:15钢
工艺情况:液体碳氮共渗后直接淬火
浸蚀方法:4%硝酸酒精溶液浸蚀
组织说明:

 

表面薄层碳氮共渗层深度为0.035mm,即图左侧灰白色带区。共渗层组织主要为含氮马氏体,其显微硬度为713HV(约58HBC),压痕最小,见箭头 1。里层为低碳马氏体(灰色)及白色铁素体,低碳马氏体区显微硬度为321HV(约33HRC),压痕中等,见箭头2。基体为白色铁素体,其显微硬度为112HV(约112HB),压痕最大,见箭头3。

液体碳氡共渗对这种极薄层的零件比较容易操作。

 



 

图12  500X     图13 500X

图号:图12~图14 

材料:20钢 

 

工艺情况:

 

图12,860℃碳氮共渗2h 后降至650℃出炉空冷

图13,将图12试样加热到820℃后淬水

图14,将图12试样加热到860℃后淬水

浸蚀方法:4%硝酸酒精溶液浸蚀

 

组织说明:

 

图12,最表层有白色不规则大,块碳氮化合物,并伴随着类似反常的组织。次层为珠光体及铁素体的亚共析过渡层。

图13,较细马氏体及少量残奥氏体,但在最表面仍残留着少量块状碳氮化合物(白色)。

图14 500X

图14,基体为针状马氏体及部分残余奥氏体,但表层无碳氮化合物出现。这说明碳氮共渗后表层的大块状碳氮化合物随着一次淬火的温度提高而溶解于奥氏体中,然而马氏体亦随之而变粗,亦可证明适宜的共渗温度是 860℃。碳氮共渗后直接淬火,可得到中等针状的马氏体组织,且无明显的碳氮化合物出现。


 


 

图15 500X       图16 500X

图号:图15~图18

材料:20钢

工艺情况:820℃气体碳氮共渗后淬火

浸蚀方法:

 

图15,未浸蚀,图16~图18,4%硝酸酒精溶液浸蚀
组织说明:

 

共渗层表面出现严重的黑色孔洞,易于剥落。

 

图15,在抛光试样上最表层出现严重的沿晶界分布的黑色组织,显微硬度值相应下降(压痕大于里层)。这种黑色组织被认为是共渗时工件表面产生内氧化而在晶界出现的孔洞。
图16,清晰显示共渗层深度为,0.20mm的分界线,黑色棱形为显微硬度的压痕。

 

图17 500X     图18 500X

 

图17,共渗层经浸蚀后的组织分布,含氮粗针状马氏体及较多的残留奥氏体,并在最表面有一薄层碳氮化合物。由于浸蚀后原先的黑色组织不易分辨,因此分辨观察内氧化引起的黑色组织,应该在试样未浸蚀条件下进行。
图18,心部组织为大块未溶解铁素体及部分低碳马氏体区(图中呈浅灰色)和少量沿晶呈黑色分布的托氏体(索氏体)。
碳氮共渗处理后的工件要考核是否有内氧化,一般不允许存在内氧化,但受力较小的不重要零件可允许微量存在。

 

 

 

图19 200X      图20 500X

图号:图19~图21

材 料:20CrMo 

工艺情况:

 

图19,850℃碳氮共渗 90min淬油
图20,图19试样再加热到870℃保温6min淬油
图21,图19试样再加热到900℃保温6min淬油
浸蚀方法:4%硝酸酒精溶液浸蚀

 

组织说明:

 

图19,在最表层0.02mm内,出现连续的白色碳氮化合物,表层为针状马氏体及多量残余奥氏体,由于倍率低,难以辨别。
图20,最表层白色碳氮化合物略有减少,但仍呈断续块状分布,基体为针状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组织清晰。

 

图21 500X,

 

图21,最表层白色碳氮化合物不存在,基体亦为针状马氏体及残余奥氏体。
由以上组织来看,共渗时,若要消除合金钢碳氮化合物,一次淬火加热温度必须提高到,880~900℃,才能促使它全部溶解于奥氏体中。

 

 

 

 

 

 

 

图22 100X

图号:图22~图24

材料:20CrMo

工艺情况:碳氮共渗后淬火、回火处理

浸蚀方法:4%硝酸酒精溶液浸蚀

组织说明:

 

图22,由共渗层表层到心部的组织分布形貌。图上部灰白色区即为硬化层。

 

图23 400X      图24 400X

 

图23,共渗层组织形貌,马氏体和少量残余奥氏体。
图24,心部组织,低碳马氏体和少量贝氏体。
表面硬度579~606HV0.1;心部硬度43~45HRC。有效硬化层深度DC=0.3mm。
由心部组织可知,试样淬火温度不低,但由于共渗层碳势较低,故表面硬度偏低。

 

如同渗碳试样,碳氮共渗组织中马氏体、残余奥氏体及碳氮化合物也可分级评定。常用评定标准是QC/T29018《汽车碳氮共渗齿轮金相检验》。

 

点击阅读全文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