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2科普: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
2015-08-25 10:20:07 作者:原作者来源:

    天津“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发生后,引起了全国对危险化学品安全的重视。危险化学品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等特性,危险性较大,一旦使用不当,极易发生火灾、爆炸、中毒等事故,后果十分严重。为此,深圳市经济贸易和信息化委员会整理了危险化学品的有关安全知识,希望广大市民及生产经营单位提高对危险化学品的认识,掌握基本安全常识及救护知识,保障生命和财产安全。

 

    危险化学品极易引发安全事故

 

    危险化学品是指化学品中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等特性,会对人(包括生物)、设备、环境造成伤害和侵害的化学品。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危险化学品有很多种,比如:易燃易爆的液化石油气、汽油,腐蚀性很强的盐酸、硫酸,有毒有害的氰化物,生产工艺中常用来做清洗剂的天那水、酒精、白电油等。
 


危险化学品是指化学品中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等特性
 

    危险化学品常见事故包括:

 

    (一)易燃、易爆性及其火灾、爆炸事故

 

    易燃气体、易燃液体、自燃固体等易燃物质的主要特性是具有高度易燃性,遇火、受热以及和氧化剂接触时都有发生燃烧的危险,其危险性的大小与液体的闪点、自燃点有关,闪点和自燃点越低,发生着火燃烧的危险越大。易燃气体、易燃液体等挥发出来的蒸气与空气混合后,浓度易达到爆炸极限,遇火源往往发生爆炸。

 

    (二)毒害性及其中毒窒息事故

 

    有毒化学品进入肌体后,累积达一定的量,能与体液和组织发生生物化学作用或生物物理学变化,扰乱或破坏肌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性或持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引发中毒窒息事故。

 

    (三)腐蚀性及灼伤事故

 

    指能灼伤人体组织并对金属等物品造成损坏的固体或液体, 该类化学品包括酸性腐蚀品、碱性腐蚀品和其它腐蚀品,部分还具有毒性、易燃性以及氧化性。

 

    (四)放射性及放射病

 

    此类物品具有放射性,人体受到过量照射或吸入放射性粉尘能引起放射病。常见有放射性矿物α射线、β射线、γ射线以及中子流,各种射线对人体的危害都较大。

 

    常见危险化学品危害大

 

    及时科学处置最为重要

 

    白电油:长期接触可致周围神经炎

 

    白电油是石油产品之一,主要成分为正己烷, 闪点零度以下,爆炸极限体积百分比为1.1至8.7,不溶于水,溶于多数有机溶剂。

 

    本品极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与氧化剂接触发生强烈反应,甚至引起燃烧。在火场中,受热的容器有爆炸危险。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本品有麻醉和刺激作用。长期接触可致周围神经炎。急性中毒:吸入高浓度本品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共济失调等,重者引起神志丧失甚至死亡。对眼和上呼吸道有刺激性。慢性中毒:长期接触出现头痛、头晕、乏力等。

 

    天那水:长期反复接触可致皮炎

 

    天那水又称香蕉水,主要成分是二甲苯,因为有较浓的香蕉气味,所以叫香蕉水。混合溶剂成分有二甲苯、甲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丙酮、乙醇、丁醇等,微溶于水,能溶于各种有机溶剂。主要用作喷漆的溶剂和稀释剂。

 

    本品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到明火会着火回燃。若遇到高热,桶体内压力大,有开裂和爆炸危险。

 

    本品对眼、鼻、喉有刺激性,口服后口唇、咽喉有烧灼感,后出现口干、呕吐、昏迷等。长期高浓度接触该品出现眩晕、灼烧感、咽炎、支气管炎、乏力、易激动等。皮肤长期反复接触可致皮炎。

 

    酒精: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酒精是乙醇的俗称,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易燃、易挥发的无色透明液体,它的水溶液具有酒香的气味,并略带刺激。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可混溶于醚、氯仿、甲醇、丙酮、甘油等多数有机溶剂。75%的乙醇溶液常用于医疗消毒。

 

    本品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接触发生化学反应或引起燃烧。在火场中,受热的容器有爆炸危险。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本品为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首先引起兴奋,随后抑制。急性中毒:急性中毒多发生于口服。一般可分为兴奋、催眠、麻醉、窒息四阶段。慢性影响:在生产中长期接触高浓度本品可引起鼻、眼、粘膜刺激症状,以及头痛、头晕、疲乏、易激动、震颤、恶心等。

 

    汽油:高浓度吸入出现中毒性脑病

 

    汽油由石油炼制得到的直馏汽油组分、催化裂化汽油组分、催化重整汽油组分等不同汽油组分经精制后与高辛烷值组分经调和制得,常温下为无色至淡黄色的易流动液体。不溶于水。

 

    本品极易燃烧。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着火回燃。

 

    本品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急性中毒:轻度中毒症状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步态不稳、共济失调。高浓度吸入出现中毒性脑病。极高浓度吸入引起意识突然丧失、反射性呼吸停止。慢性中毒:神经衰弱综合征、植物神经功能症状类似精神分裂症。对皮肤有损害。

 

    液氨:泄漏应立即撤退区域内人员

 

    液氨,又称为无水氨,是一种无色液体。为运输及储存便利,通常将气态的氨气通过加压或冷却得到液态氨。氨易溶于水,溶于水后形成氢氧化铵的碱性溶液。具有腐蚀性,且容易挥发。

 

    如果只是单纯接触氨气,并且没有皮肤和眼的刺激症状,则不需要清除污染。假如接触的是液氨,并且衣服已被污染,应将衣服脱下并放入双层塑料袋内。如果眼睛接触或眼睛有刺激感,应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20分钟以上。如在冲洗时发生眼睑痉挛,应慢慢滴入1~2滴0.4%奥布卡因,继续充分冲洗。如患者戴有隐形眼镜,又容易取下并且不会损伤眼睛的话,应取下隐形眼镜。应对接触的皮肤和头发用大量清水冲洗15分钟以上,冲洗皮肤和头发时要注意保护眼睛。应立即将患者转移出污染区,对病人进行复苏三步法(气道、呼吸、循环)。如皮肤接触氨,会引起化学烧伤,可按热烧伤处理,适当补液,给止痛剂,维持体温,用消毒垫或清洁床单覆盖伤面。如果皮肤接触高压液氨,要注意冻伤。

 

    若发生少量泄漏,应立即撤退区域内所有人员。防止吸入蒸气,防止接触液体或气体。处置人员应使用呼吸器。

 

    液化石油气:重症者可突然倒下尿失禁

 

    液化石油气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居民日常生活的燃料,主要由丙烷、丙烯、丁烷、丁烯等烃类介质组成,还含有少量H2S、CO、CO2等杂质,由石油加工过程产生的低碳分子烃类气体(裂解气)压缩而成。外观与性状:无色气体或黄棕色油状液体, 有特殊臭味。极度易燃,受热、遇明火或火花可引起燃烧;与空气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蒸气比空气重,可沿地面扩散,蒸气扩散后遇火源着火回燃;包装容器受热后可发生爆炸,破裂的钢瓶具有飞射危险。

 

    如没有防护,直接大量吸入有麻醉作用的液化石油气蒸气,可引起头晕、头痛、兴奋或嗜睡、恶心、呕吐、脉缓等;重症者可突然倒下,尿失禁,意识丧失,甚至呼吸停止;不完全燃烧可导致一氧化碳中毒;直接接触液体或其射流可引起冻伤。对环境有危害,对大气可造成污染,残液还可对土壤、水体造成污染。

 

    氰化物:大多属于剧毒或高毒类

 

    氰化物是含有氰根(-CN)的化合物。其种类多,如氢氰酸、氰化钠、氰化钾、氰化锌、乙腈、丙烯腈等,可用于提炼金银、金属淬火处理、电镀,还可用于生产染料、塑料、熏蒸剂或杀虫剂等。氰化物大多数属于剧毒或高毒类,口服氰化钠50~100mg即可引起猝死。

 

    氰化物可经呼吸道、皮肤和眼睛接触、食入等方式侵入人体。所有可吸入的氰化物均可经肺吸收。氰化物经皮肤、粘膜、眼结膜吸收后,会引起刺激,并出现中毒症状。大部分氰化物可立即经过胃肠道吸收。怀疑救援现场存在氰化物,救援人员应当穿连衣式胶布防毒衣、戴橡胶耐油手套;呼吸道防护可使用空气呼吸器,若可能接触氰化物蒸气,应当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现场救援时,救援人员要防止中毒者受污染的皮肤或衣服二次污染自己。

 

    危险化学品伤害 现场急救常识

 

    危险化学品伤害现场急救常识主要有:

 

    (一)迅速将患者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二)呼吸困难时给氧;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心脏骤停时,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摩;

 

    (三)皮肤污染时,应脱去污染的衣服,用流动清水冲洗,冲洗要及时、彻底、反复多次;头面部灼伤时,要注意眼、耳、鼻、口腔的清洗;

 

    (四)当人员发生冻伤时,应迅速复温,复温的方法是采用40~42℃恒温热水浸泡,使其温度提高至接近正常;在对冻伤的部位进行轻柔按摩时,应注意不要将伤处的皮肤擦破,以防感染;

 

    (五)当人员发生烧伤时,应迅速将患者衣服脱去,用流动清水冲洗降温,用清洁盖布覆盖创伤面,避免伤面污染,不要任意把水疱弄破。患者口渴时,可适量饮水或含盐饮料;

 

    (六)误口服危险化学品者,可根据物料性质,对症处理;

 

    (七)经现场处理后,应迅速将伤者护送至医院救治。

 

    注意:急救之前,救援人员应确信受伤者所在环境是安全的。另外,口对口的人工呼吸及冲洗污染的皮肤或眼睛时,要避免进一步受伤。



责任编辑:李玲珊

《中国腐蚀与防护网电子期刊》征订启事
投稿联系:编辑部
电话:010-62313558-801
邮箱:ecorr_org@163.com
中国腐蚀与防护网官方 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