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分区表负责人Nature发文回应质疑:中国期刊评级体系经得起检验!
2025-07-18 13:35:00 作者:本网发布 来源:科研大匠 分享至:

 7 月 15 日,中科院分区表团队负责人、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员杨立英Nature通信栏目Nature Correspondence)发表题为:“China'sjournalranking system standsup to scrutiny 中国期刊排名系统经得起推敲 ” 文章,回应此前中国学者赵宇鑫在 Nature 发表的Why China needs to review its approach to research evaluation(中国为何需要重新审视其科研评估方法)质疑中科院分区表文章。

杨立英认为该文章逻辑跳跃,将对该工具的批评与中国整个科研评价体系的批评混为一谈。”并称:“任何评价体系都不是完美的,但以偏概全、随意随性的指责有害无益。

2025年5月7日,西安交通大学研究员、博导赵宇鑫Nature 发表了一篇题为Why China needs to review its approach to research evaluation(中国为何需要重新审视其科研评估方法)的文章对今年早些时候发布的 2025 年中科院分区表提出了质疑。文中称,有证据显示,迫于对当前的评估框架的无奈,中国学者在选择投稿期刊时会迎合中科院排放弃那些被“降级”的期刊,从而满足晋升和评价要求。但这次分区,使得一些国内期刊在这次中科院分区中被“提级”,而被领域内广泛认可的国际期刊却遭到降级被质疑"升内降外"这让那些把论文发表在后一种期刊上的学者在国内的学术评价中处于不利局面。

 

"升内降外"?期刊评级调整标准被质疑

赵宇鑫文中称,科院最新分区中,中科院把一些国内期刊提升到一区,而把享誉世界的高质量杂志降为二区。数十种国际知名期刊被降级,如:中国科学院院刊《中国物理快报》升至一级,全球纳米科学领域的领先期刊《Nano Letters》却被降至二级。惨!281本期刊跌出1区!| 附名单

批评者将这些变化归因于不透明的指标和学科重新分类这种"升内降外"的调整模式,使得中国主办的一区期刊数量从19种增至40种这次升区,被一些人认为是中科院为了提升本土期刊的地位,鼓励国内科研成果在本土期刊发表。但部分学者质疑其与国际主流评价体系存在偏差。  


迫于评估体系,国内学者被动迎合中科院排名

迫于对当前的评估框架的无奈,中国学者在选择投稿期刊时仍倾向于迎合中科院排名让中国科研人员在发表论文时可能更倾向本土期刊。但在国内的现行学术评价体系下,分区明显影响了科研人员投稿的选择。例如,2015至2019年间被降级的期刊中,中国作者的论文数量下降了14.8%,这反映出科研人员对评价体系的适应性调整。相较于顶尖机构,这种趋势在普通院校尤为明显,普通院校的学者更可能为了职业发展而调整投稿策略某985高校青年教师透露:"评职称时,发1篇中科院一区抵3篇国际顶刊,选择不言而喻。"  


甚至有研究者将向某些国内期刊投稿称为“学术上贡”,虽是玩笑,但也反映了科研人员在现有评价体系下的无奈。

中科院分区可能削弱中国学者与国际学界的联系,进一步阻碍顶尖人才来华从事自主创新工作。2023年《自然》子刊一项研究显示,中国"千人计划"引进人才中89%最终选择留在海外清华大学某特聘教授指出:"过度强调本土期刊评级,可能弱化与国际前沿研究的同步性。"这种趋势可能形成双向阻力:既影响中国学者参与国际对话,也降低顶尖人才来华开展原创研究的意愿。  


对此,杨立英发文回应如下:

《Nature》的这篇观点文章从我们团队研制的期刊分区表(简称“分区表”)切入,对中国科研评价体系提出关切。但这篇文章将对“分区表”这种评价工具的批评与对中国整个研究评价体系的批评混为一谈,这在逻辑上是牵强附会的
尽管“分区表”被少数单位简单地拿来评价科研人员和研究成果,但它本质上还是评价期刊的工具。“分区表”有20多年的专业研究基础,它采用创新性的方法、独特的指标和成熟的数据分析技术,得到了全球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出版商的广泛关注。
仅仅依靠论文引用数据进行科研评价的方式在中国已经过时。2018年,中国政府启动相关改革,更加重视成果的质量水平、转化应用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对机构和人才进行国际专家评估也得到广泛采用。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研究人员在国外期刊上发表了接近95%的高水平论文,说明国外的期刊远没有被低估
任何评价体系都不是完美的,都有优化的空间。但以偏概全、随意随性的指责却是有害无益的。

网友评论: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标签: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