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5 日,中科院分区表团队负责人、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员杨立英在Nature通信栏目(Nature Correspondence)发表题为:“China'sjournalranking system standsup to scrutiny 中国期刊排名系统经得起推敲 ” 文章,回应此前中国学者赵宇鑫在 Nature 发表的“Why China needs to review its approach to research evaluation(中国为何需要重新审视其科研评估方法)质疑中科院分区表的文章。
2025年5月7日,西安交通大学研究员、博导赵宇鑫在Nature 发表了一篇题为“Why China needs to review its approach to research evaluation(中国为何需要重新审视其科研评估方法)”的文章。对今年早些时候发布的 2025 年中科院分区表提出了质疑。文中称,有证据显示,迫于对当前的评估框架的无奈,中国学者在选择投稿期刊时会迎合中科院排名,放弃那些被“降级”的期刊,从而满足晋升和评价要求。但这次分区,使得一些国内期刊在这次中科院分区中被“提级”,而被领域内广泛认可的国际期刊却遭到降级,被质疑"升内降外",这让那些把论文发表在后一种期刊上的学者在国内的学术评价中处于不利局面。
赵宇鑫文中称,中科院最新分区中,中科院把一些国内期刊提升到一区,而把享誉世界的高质量杂志降为二区。数十种国际知名期刊被降级,如:中国科学院院刊《中国物理快报》升至一级,全球纳米科学领域的领先期刊《Nano Letters》却被降至二级。惨!281本期刊跌出1区!| 附名单
批评者将这些变化归因于不透明的指标和学科重新分类,这种"升内降外"的调整模式,使得中国主办的一区期刊数量从19种增至40种。这次升区,被一些人认为是中科院为了提升本土期刊的地位,鼓励国内科研成果在本土期刊发表。但部分学者质疑其与国际主流评价体系存在偏差。
迫于对当前的评估框架的无奈,中国学者在选择投稿期刊时仍倾向于迎合中科院排名,让中国科研人员在发表论文时可能更倾向本土期刊。但在国内的现行学术评价体系下,分区明显影响了科研人员投稿的选择。例如,2015至2019年间被降级的期刊中,中国作者的论文数量下降了14.8%,这反映出科研人员对评价体系的适应性调整。相较于顶尖机构,这种趋势在普通院校尤为明显,普通院校的学者更可能为了职业发展而调整投稿策略。某985高校青年教师透露:"评职称时,发1篇中科院一区抵3篇国际顶刊,选择不言而喻。"
中科院分区可能削弱中国学者与国际学界的联系,并进一步阻碍顶尖人才来华从事自主创新工作。2023年《自然》子刊一项研究显示,中国"千人计划"引进人才中89%最终选择留在海外。清华大学某特聘教授指出:"过度强调本土期刊评级,可能弱化与国际前沿研究的同步性。"这种趋势可能形成双向阻力:既影响中国学者参与国际对话,也降低顶尖人才来华开展原创研究的意愿。
对此,杨立英发文回应如下:
网友评论: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官方微信
《腐蚀与防护网电子期刊》征订启事
- 投稿联系:编辑部
- 电话:010-62316606
- 邮箱:fsfhzy666@163.com
- 腐蚀与防护网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