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海军研究院某研究室研发的新一代舰船材料通过层层准入测试,正式进入海军舰船材料库。
听到这个消息,该项目负责人、研究员方志刚百感交集。
他打开办公桌的抽屉,拿出一摞泛黄的实验记录本。记者从头翻起,直到最下面一本。扉页上,标注的日期跨度刚好15年——这正是方志刚带领团队“深耕”这一项目的时间长度。
边翻看边整理,方志刚打开了话匣子。
“材料研发,关系着海军的长远发展,必须脚踏实地,容不得半点虚功。”为建立真实可靠的数据库,他和团队走遍天南海北,研究海军各型舰艇装备,在漫长的海岸线上留下密密麻麻的足迹;为持续跟踪材料状态,他们在不同海域投放数千块试验板,并定期实地勘测记录……
2019年,经过近10年的积累和努力,该项目的论证和立项进入冲刺阶段。
而对方志刚团队来说,论证新材料的过程又是一段艰辛之路。当一些同行忙于申报奖项的手续时,方志刚带着团队驻扎在多个点位埋头展开性能测试,扎扎实实梳理了200多项材料技术参数。
“新材料要想用得快用得好,必须确保每一条数据和指标都经得起检验。”抚摸着这一摞厚厚的记录本,翻看着一个个被岁月沉淀和检验的数字,方志刚不无感慨地说,科研工作不是靠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须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十年磨一剑”的定力,才能最终有所收获。
对这个科研团队乃至整个研究室来说,以5年、10年、15年为一个时间单位推进一项研究,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难度越大、周期越长,他们反而越有定力和动力。
其实,最开始的时候,年轻的工程师李亮也曾有过不解。眼看着自己的同学已经捧回奖项、披红戴花,师弟师妹也在微信朋友圈晒出各类“收获”,但自己好像还在“原地踏步”,内心难免有些五味杂陈。直到那年,该研究室历时近20年完成的某项目成果取得重大突破,并一举荣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作为中途加入的参与者,李亮亲历了团队这些年的研究和试验,和战友们向世界性难题发起一次次挑战,最终研发出多种防腐蚀新材料、新方法、新装置。
如今,该成果在很多舰艇上得到应用,腐蚀故障可比以往减少50%。
“古人说‘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把个人收获融入集体利益、国家战略,获得的成就感是无法比拟的!”这一刻,李亮深刻体会到了“深耕”的意义。
如今,这支科研队伍已经来到“深耕”的“深水区”——他们研究的对象不再是单一的材料,而是海军装备运行标准和规范。“最明显的不同是,我们的产出不再是实物,而是抽象的理念和条文。”
与研发材料不同,这份工作的艰涩,不仅仅体现在辛苦中。“大家心理建设的难度更大了,研究一个实物,可能几个月就有了雏形;研究一项条文,可能耗费几倍的时间还是‘雾里看花’,难有获得感。”李亮说。
求“潜绩”,难就难在心无旁骛。当同行收获掌声时,他们仍在默默前行。因为他们所追求的,是规范条文实施多年后才能显现的效益。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成果,恰似深海中的暗流,虽不见波澜,却影响着行业巨轮的航向。
常年行走在部队一线,他们深知,随着装备现代化进程加速,单纯的材料性能已无法满足战场需求,再先进的装备若不能构建科学的防护体系,部队战斗力就会在无形中衰减。“我们不需要用奖状来证明价值,装备战斗力才是衡量我们价值的唯一标准。”全国人大代表、该研究室负责人曹京宜说。
周一晚,这个研究室定期组织的“夜校时间”研讨会正在进行。
研讨会上,李亮翻开一份装备维护数据记录册。数据显示,腐蚀故障率曲线呈现出下降趋势。李亮边展示边发言:“过去,咱们常常因为紧急抢修任务被‘呼叫’,现在来自基层官兵的咨询电话都少了,是不是说明咱们的研究很有成效?”
曹京宜插话道:“故障报修单变少了,确实说明我们的工作初见成效。但装备使用寿命动辄几十年,现在说成功还为时过早。”接着,她结合多年的科研经验表明了自己的看法:“装备防护是一场持久战,越是高质量的发展,越需要更长时间的检验周期,我们要继续保持严谨的态度……”
在热烈的研讨氛围中,记者环顾这个小小的研讨室,后面的白墙上,“十年跟踪、百年防护”的8个红字格外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