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半数院士候选人,来自“双一流”高校
现有数据显示,经过近5届(2015-2023年度)两院院士增选,全国目前共有1166名学者曾被提名为两院院士有效候选人或进入第二轮评审。其中,有747名候选人在高校任职,约占总数的64%。
在高校内部,头部院校的院士候选人储备呈现显著集聚效应。数据显示,102所“双一流”高校,共储备有642名两院院士候选人,占高校单位候选人的八成,在总数中的比例也超过了50%。其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的两院院士候选人储备数量,依次居于前5位。
80所非“双一流”高校,则共储备有114名两院院士候选人。其中,昆明理工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各有5名候选人,在非“双一流”高校中数量最多。科研院所/企业单位中,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拥有最多院士候选人储备,共9名。
报告汇总的近5届两院院士候选人名单包括2015、2017、2019、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二轮候选人,以及2023年两院院士有效候选人。
根据两院院士增选指南和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报告对近5届两院院士候选人名单的筛选原则如下:(1)已当选两院院士者,不纳入统计;(2)已连续3次被推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效候选人和被提名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的人员,停止1次院士候选人资格,故2019年、2021年、2023年连续3次被提名为两院院士者不纳入统计。此外,报告根据公开报道,对已故的两院院士候选人进行了筛除。
21位院士候选人斩获3项国家奖
两院院士的稀缺性,决定了只有真正做出有影响力和价值的创新成果的科学家才能当选。国家科学技术奖,作为我国对杰出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成果的最高嘉奖,由此成为院士评选的重要参考。
统计显示,在2008-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获奖名单中,共有将近620位两院院士候选人都曾作为第一完成人斩获国家奖,约占全部候选人的53%。其中,曾进入中国科学院初步候选人、中国工程院二轮候选人名单的学者,手握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比例超过了63%。
在近5届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中,曾主持2008-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的学者约占38%;近5届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中,这一比例超过了65%。其中,有21位两院院士候选人作为第一完成人斩获3项国家奖,近140位候选人手握2项国家奖,26位候选人曾摘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成为院士储备力量中的种子选手。
18位院士候选人实现重磅科技奖“大满贯”
国家科学技术奖之外,一些重磅科技奖项的获得者也与两院院士有着极高的重合度——
于2017年设立的全国创新争先奖,迄今共颁发了三届,近百位学者在获奖之后当选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何梁何利奖自1994年颁发至今,近300位学者在获奖之后成功当选两院院士。2002年以来,光华工程科技奖共颁发了280余项,其中70余位学者在获奖之后晋级院士。
这些含金量极高的社会科学技术奖,也是院士候选人冲击院士称号的重要“敲门砖”。报告汇总了近15年(2010-2024年)的全国创新争先奖、何梁何利奖、光华工程科技奖评选结果,梳理了近5届两院院士候选人的获奖情况。
统计显示,近5届两院院士候选人中,有18位学者实现了全国创新争先奖、何梁何利奖、光华工程科技奖的“大满贯”,他们中的17位都曾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冲击两院院士的潜力巨大。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曹宏斌研究员、山东大学张承慧教授,均在主持完成3项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的同时,获得了全国创新争先奖、何梁何利奖、光华工程科技奖,拥有冲击2025年两院院士的雄厚资本。
能源与矿业学部、化学部竞争最激烈
从各学部的院士候选人数量来看,中国科学院中,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拥有近120位院士候选人,角逐者最多;中国工程院中,院士候选人数量最多的学部则是医药卫生学部,共86人。
不过对比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指南中的名额分配方案,各学部的竞争情况有所变化。总体来说,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竞争更加激烈,其中角逐最白热化的当属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增选名额与现有院士候选人数量之间的比值约为1 : 8.3,冲击院士的难度最大;在中国科学院,竞争最激烈的是化学部,比值为1 : 6.5。
青塔凭借其独家数据资源与专业洞察力,致力于为高校发展、学术研究与教育决策提供深度、精准的系列专题报告。我们以严谨的分析、前沿的视角,深度挖掘数据价值,为高校战略规划、学科建设、人才引育提供科学依据。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官方微信
《腐蚀与防护网电子期刊》征订启事
- 投稿联系:编辑部
- 电话:010-62316606
- 邮箱:fsfhzy666@163.com
- 腐蚀与防护网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