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编委】《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2025年新增青年编委简介(六)
2025-05-15 16:15:57 作者:本网发布 来源: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分享至:

 

 

青年编委

简介

    黄千里    

            中南大学            

 

黄千里201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现担任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金属表面高性能涂层与医用金属材料方面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湖南省优青、中南大学“升华学者计划”优秀青年人才(B类)、美国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24),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后特别资助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发表SCI论文80余篇,引用次数3000余次,H因子34(Google Scholar)。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Bioactive Materials 、Acta Biomaterialia 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40余篇。应邀编写Taylor and Francis Group出版社英文专著1章,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

 

    郭晓开    

            宁波大学            

 

郭晓开,202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材料学工学博士学位。南方科技大学访问学者、中山大学博士后。现担任宁波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梯度纳米结构金属腐蚀行为的微观结构相关性研究、纳米金属材料制备、微观结构及使役行为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省市联合青年基金,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6项,在Corrosion Science、Scripta Materialia、Material Science & Engineering A、Surface Coatings & Technology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10余篇,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担任Scripta Materialia、Material Science & Engineering A、Fibers、Anti-Corrosion Methods and Materials等SCI期刊审稿人,担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Corrosion Communications等期刊青年编委。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做学术报告10余次等。

 

    张勤号    

            宁波大学            

 

张勤号202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物理化学博士学位,随后入职中山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23年至今担任宁波大学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金属腐蚀电化学反应界面动态机制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宁波市公益性研究计划等多项科研课题,参与浙江省“尖兵领雁+X”科技计划项目、宁波市“科创甬江2035”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在Corrosion Science、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等期刊发表SCI论文4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项。兼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腐蚀电化学及测试方法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学术一部委员,并担任电镀与涂饰、Corrosion Communications、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等期刊青年编委。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做学术报告20余次,其中邀请报告6次。担任2024年全国腐蚀电化学及测试方法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和2025东部地区摩擦学论坛组织委员会委员等。入选宁波大学“包玉刚青年拔尖人才”和宁波市"甬江人才工程青年创新人才。

 

    石振平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  

 

石振平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工学博士,腐蚀科学与防护专业。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金属及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围绕铁路行业和腐蚀科学与防护专业开展工作,先后负责和参与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国家科技部基础资源调查专项、国铁集团以及铁科院等课题共23项。在SCI、核心期刊发表、录用论文15篇,授权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担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铁道设施专业委员会委员,入选第十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获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奖技术创新奖1项。

 

王    迪

            东北大学            

 

王迪,2022年毕业于美国俄亥俄大学,获化学工程哲学博士学位,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后。现担任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油气工业微生物腐蚀机理与防护技术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以及企事业合作项目等科研项目6项,以第一/通讯在Corrosion Science、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等顶级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22篇,其中中科院一区论文11篇,总引用1000余次,H因子15。第一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PCT发明专利1项。曾获2024年度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自然科学类)(7/14)、ICC-CSCP青年科学家、AMPP腐蚀年会东亚及太平洋地区青年学者奖以及AMPP腐蚀年会研究生图书奖等多项奖励。目前担任《腐蚀与防护》青年编委。

 

    马宏驰    

北京科技大学

 

马宏驰,2016年1月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腐蚀与防护中心,获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2016.3-2017.7,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博士后。现任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耐蚀钢研发与耐蚀机理、应力腐蚀/腐蚀疲劳相关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叶企孙重点基金子课题、国家科技创新2030子任务等国家级和企业项目20余项,近年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Corrosion Science、金属学报等权威期刊上发表SCI/EI论文30余篇(其中中科院1、2区期刊22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参与编写CSTM低合金结构钢腐蚀试验团体标准19项,参与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和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5项。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做学术报告20余次,其中国际学术会议做邀请报告4次。

 

    李    红    

            青岛大学            

 

李红2015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获博士学位,之后在海洋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进入青岛大学工作,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海洋腐蚀防护用纳米异质结光电化学转换材料的开发应用研究,聚焦利用海洋太阳能的海洋金属防腐光电材料的优化、技术实用化性能调控及相关机制进行应用基础研究。研制了一系列“绿色”环保的光电膜层材料;建立了海洋环境中、太阳光照射下,对多种金属材料具有高效光电阴极保护特性的光阳极材料的优化构筑方法;探索了储能型纳米异质结复合光阳极材料,加强了对金属的长效持续阴极保护。在海洋腐蚀与防护领域做出一系列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已发表SCI收录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Corrosion Science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CSCD论文3篇,相关文章被列为Web of Science高被引论文。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博士基金各1项、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公益性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五十八批面上资助1项、2016年度山东省博士后创新项目专项资金1项。获得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一项。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标签: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