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看IF?这几个期刊新指标再不关注可能就来不及了!
2018-07-16 12:04:11 作者:本网整理 来源:纳米人 分享至:

    最近,广受科研股民关注的2017年SCI学术期刊影响因子终于发布了。


    外文期刊影响因子每年六月份由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旗下数据库Web of Science中的JCR(Journal Citation Reports)发布,其中Science Edition(SCIE)用于查询自然科学类期刊,而Social Sciences Edition(SSCI)则用于查询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


    一、官网IF如何查询?


    查询影响因子的步骤非常简单,但首先你要有Web of Science权限。


    1.进入Web of Science首页


1.jpg

 

    2.点击左上方第三项“Journal Citation Reports”进入期刊引证报告。


2.jpg

 

    3.点击左下方白色方块“Browse by Journal”就可以进入查询页面了。页面左侧检索栏提供了非常多的检索方式,右侧列表默认为期刊影响因子由大到小排列。之前广被看好的神刊CA,果真影响因子超过200!


3.jpg

 

    上方分类第二个蓝色方块是按照学科分类的列表。


4.jpg

 

    二、期刊指标这么多,不能只看IF


    影响因子IF提出已经一甲子了,改开后引入国内也有三十多年历史。国内学者对此趋之若鹜,追捧成风。中国科学院前院长路甬祥曾指出,我国“权威期刊”效应日趋风行,期刊以被SCI收录为荣,个人以在高影响力期刊或SCI收录期刊发表文章为最终目标,甚至有一篇定“乾坤”之说。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国杰甚至戏谑“SCI成了Stupid Chinese Idea(中国人的蠢主意)”并批判科研考核仅以SCI 来衡量学术水平这一做法。


    批评归批评,但影响因子评价在科研体系中的作用已得到我国多数科研机构及科研人员的认同。无论是职称晋升、成果申报、技术奖励、基金申请,甚至学位授予、大学或科研机构排名,影响因子已无处不在。学术圈也无奈地称此为中国的“SCI现象”。


    无独有偶,印度有“影响因子综合症”,美国则有“影响因子神话”,欧洲也普遍认可影响因子评价体系用于科研绩效考核。既然能被广泛接受,说明影响因子还是有可取之处的,至少能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一本杂志的水平(并不是科研人员水平)。


    然而,单一影响因子的评价方式,确实过于粗暴和草率。以CA(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临床肿瘤杂志》)为例,该杂志的高影响因子实际上是由每年两篇的统计报告扛鼎,一篇Global cancer statistics和一篇Cancer statistics。如果排除这两篇报告,该杂志的引用数将缩水八成。反言之,如果该杂志每年只发这两篇报告,则影响因子会轻松破千。


    三、快来认识一下这几个新指标


    JCR也充分意识到单一影响因子带来的评价失真,所以也在不断地改进评价方式。比如会定期剔除一些自引率过高的期刊,从而打击刷引用的行为。此外,JCR也引入一些新参数来尽量公平公正地评价期刊。


    这些指标在默认的期刊影响因子列表中都可以找到。点击最右侧蓝色“Customize Indicators”可以选择想关注的期刊指标。


5.jpg

 

    大部分指标的意义都可以望文生义地猜到,在这里就着重介绍两个:Eigenfactor Score和Article Influence Score。


    从2009年开始,这两个指标在JCR中每年固定发布。两者仍然以期刊文章的被引用次数为基础,但与IF不同的是,在考虑被引用次数的同时,也将引用该期刊文章的期刊档次考虑进来。引用的期刊档次越高,对这两个指标的贡献就越高。通过这两个指标可以有效区分“良性自引”和“恶性自引”对于期刊评价的影响,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的期刊自引率很高,但仍然不会被JCR除名。从实际情况来看,高档次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所引用的高水平学术论文也很可能将出自于本期刊,因此在这些期刊中出现较多的自引现象是合理的。


    这两个指标的计算公式非常复杂,具体数值则由eigenfactor.org网站按照年度发布。Eigenfactor Score和Article Influence Score的区别在于前者与总被引次数有关,所以会受到期刊发表文章总数量的影响,数量增加则有利于本征值分数的提升;而后者则用来描述该期刊中每篇文章的平均影响力,与期刊发文总数量的增减无关。在JCR上发布的这两项指标,均经过归一化处理,这样可以保证不同期刊的该项指标具有可比性,同时这两项指标也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稳定性。


    2015年,在Eigenfactor Score的基础上,JCR又发布了其增强版“Normalized Eigenfactor”,同样也可以在蓝色“CustomizeIndicators”中找到。JCR对这个新指标的解释为“NormalizedEigenfactor is the Eigenfactor Score normalized, by rescaling the total numberof journals in the JCR each year, so that the average journal has a score of 1.Journals can then be compared and influence measured by their score relative to1.”计算方法是用期刊的Eigenfactor Score除以同学科其他期刊Eigenfactor Score的平均值,比如某期刊的Normalized Eigenfactor为2,这表示该期刊的影响力两倍于同学科领域的期刊。


    科学公正地评价期刊,真是个技术活儿。


    你有什么想法?


    参考文献:


    1.顾欢,“标准特征因子”“标准论文影响分值”与SNIP在跨学科评价中的相关性分析,情报杂志,2017,36(8),120-123.

    2.曹涧秋,郭少锋,陆启生,论学术期刊的评价与利用——从JCR指标谈起,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5,38(1),27-32.

    3.刘雪立,全球性SCI现象和影响因子崇拜,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2),185-190.

    4.蒋筱,叶春峰,特征因子(EigenfactorTM)与期刊评估,医学信息学杂志,2009,30(9),52-55.

    5.阮伟娟,JCR期刊引证指数系统浅析,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190,58-62.

 

更多关于材料方面、材料腐蚀控制、材料科普等方面的国内外最新动态,我们网站会不断更新。希望大家一直关注中国腐蚀与防护网http://www.ecorr.org


责任编辑:殷鹏飞

 


《中国腐蚀与防护网电子期刊》征订启事
投稿联系:编辑部
电话:010-62313558-806
邮箱:fsfhzy666@163.com
中国腐蚀与防护网官方 QQ群:140808414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