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Science 双双跌出前50名:这个期刊评价体系正在挑战影响因子
2017-06-09 08:51:36 作者:本网发布 来源:科研圈 分享至:

01

    CiteScore 统计了两万余份学术出版物,涵盖330个学科类别。图片来源:Elsevier

 

    当地时间2017年6月2日,学术出版巨头爱思唯尔(Elsevier)发布了2016年度期刊引用分数榜 CiteScore 。这个给期刊排行带来“地震”的新生评价方法,与统治科研评价体系数十年的影响因子有何不同,又能否取而代之?

 

    全球科研人员心目中的“圣刊”《科学》(Science)和《自然》(Nature)影响因子排名都在前20之列,然而在刚刚发布的2016年 CiteScore 榜单上,两者的排名仅为54、67位。

 

    排名“大跌”的还有爱思唯尔旗下的《柳叶刀》(the  Lancet) ,这份影响因子高达44(2015年)的著名医学期刊 CiteScore 仅为6.93,全榜排名315。同属爱思唯尔的《细胞》(Cell)排名19,是前20名中少数几个非综述期刊之一,相比其在影响因子榜中的位置(27位)略有上升。

 

    相比之下,发文量较少的期刊和综述类期刊所受影响较小,例如神刊 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无论是影响因子(137.578)还是 CiteScore(89.23),均高居头名。

 

    2016 CiteScore 前20

02

 

    2015 影响因子前20

   (2016影响因子尚未公布)

03

 

     “影响因子的重量级对手”

 

    CiteScore 是学术出版巨头爱思唯尔基于旗下数据库 Scopus 统计得到的学术出版物评分,其计算方式为:期刊连续3年论文在第4年度的篇均引用次数,且不剔除任何类型的文章。

 

    在此之前,爱思唯尔曾推出过 SJR、SNIP 等期刊评价方式,但均未产生广泛影响。在全球学术评价体系中,影响因子仍居于统治地位。直到2016年12月 CiteScore 诞生,《自然》新闻的评价给人们留下了直观而深刻的印象——“影响因子的重量级对手”。而爱思唯尔官方则表示:

 

    CiteScore 定位为这样一个工具:帮助研究人员决定哪里发论文、哪里读论文、哪些研究者值得合作;帮助图书馆员和信息专家管理收录范围;帮助机构领导者展示研究成果、评估研究策略;帮助出版方评判出版物业绩。

 

    CiteScore 有何不同?

 

    样本量更大

 

    CiteScore 在样本量上的优势,本质上是 Scopus 数据库的优势——截至2017年6月,Scopus 共收录学术期刊、书籍、会议论文集、行业刊物等各类学术出版物共22618种,约为 Web of Science (影响因子的数据来源)的两倍。如果不考虑谷歌学术,Scopus 是当之无愧的全球最大学术文献数据库。然而自2004年成立以来,Scopus 的发展一直举步维艰,大多数研究人员只知某期刊被“SCI 收录”,少有人提及某期刊被“Scopus 收录”。

 

    只收录、不评定,这是 Scopus 不被科研人员重视的原因之一。但有了基于 Scopus 的评价体系 CiteScore,这一问题有望得以解决。

 

    样本量扩大是一柄双刃剑,Scopus 收录的期刊中,约半数都没有影响因子,这使得许多科学家担忧 Scopus 数据库是否“注水”过多。但据爱思唯尔方面统计,这些“名不见经传”的期刊中也有被 SCI 遗漏的明珠,有超过300种无影响因子期刊进入了 CiteScore 学科排名前10%。另外,CiteScore 自诞生之日就收录了近600种中文期刊。

 

    新的计算方式

 

    在期刊评分计算方式上的差别,是《自然》、《科学》、《柳叶刀》等期刊影响因子十分风光的期刊在 CiteScore “跌落神坛”的根本原因。简而言之,计算方法的差别在于两点:所考察论文的年限范围和文章类型。

 

    影响因子计算方法是:期刊连续2年论文在第3年度的篇均引用次数,且剔除了编辑评述、读者来信、更正信息、新闻、病例报告等计入分母;而 CiteScore 计算方法则是:期刊连续3年论文在第4年度的篇均引用次数,且不剔除任何类型的文章。爱思唯尔认为,这种评价方式可以避免某些期刊“操纵指数”。

 

    CiteScore 统计三年范围内文章被引数,有利于反映期刊在较长时间段内的稳定水平,减少了单个期刊得分“暴增”或“暴跌”的可能性。在这方面,Web of Science 也曾推出“5年影响因子”(将计算范围扩大至5年),作为辅助参考指标,但其影响力终究没有超过影响因子本身。另外,对于生物医药等进展较快的领域,将时间窗口扩大至5年不利于反映行业变化。

 

04

    CiteScore 计算方法示例。其中 A 代表2015年内,2012~2014年发表文章被引总数,B 代表这三年内发表的所有类型文章总数。影响因子只考虑前两年的论文。图片来源:Elsevier

 

    编辑评述、读者来信、更正信息、病例报告和新闻等内容与正常论文相比,引用数当然不占优,但这些文章也并非没有价值,其中利弊,还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 Eigenfactor 团队发布的报告中指出,从影响因子转移至 CiteScore 体系后,自然出版集团(现已与施普林格合并为施普林格-自然集团)旗下期刊的整体评分表现暴跌 40%,而爱思唯尔旗下期刊则有12%的提升。

 

    Web of Science 于2016年7月从汤森路透转让至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手中,但前后两家公司均不涉及学术出版业务。纽约市出版顾问 Joseph Esposito 质疑,作为本身下辖两千余种期刊的学术出版方,爱思唯尔发布期刊评价榜是否正当。但爱思唯尔方面回应称,该集团“不仅是出版方,还是信息解决方案供应方”,且在评价中对所有出版方一视同仁。

 

    除以上两点外,CiteScore 对普通科研人员产生的直接影响在于——

 

    免费开放

 

    Web of Science 是一个收费平台,国内大部分高校都购买了使用权限,但科研人员校外使用以及非高校(如企业、医院、独立研究机构)人员使用还很不方便。

 

    与此不同的是,CiteScore 及其背靠的 Scopus 数据库则完全免费(部分功能须注册使用,但注册同样免费),所有数据都开放查询。

 

    实时更新

 

    和影响因子一样,CiteScore 每年只发布一次,例如2016年的分值,须等到2016年产生的引用统计完毕,在2017年发布。

 

    如果某一期刊在当年的被引量很亮眼,研究人员是否可以及时观测到?这就要提到一个 CiteScore 每月更新的指标——CiteScore Tracker。该指标与 CiteScore 本身的计算方式类似,不同之处在于,CiteScore Tracker 统计的是当年的引用数据,每月更新,也逐月上升。一年结束之后,分值不再变化,成为这一年的 CiteScore。

 

    以 Science 为例,2013~2015年发表的6668篇文章,在2016年共被引用95939次,相应的 CiteScore 为14.39;2014~2016年发表的6475篇文章,在2017年(已过去的5个月)共被引用29151次,相应的 CiteScore Tracker 为4.50。这

 

05

    Science 的2016年 CiteScore、2017年 CiteScore Tracker 及其计算方法。图片来源:Scopus

 

    相比每日更新的 Scopus 数据库,每月更新的 CiteScore Tracker 还是会有略微的滞后。不过,相比每年发布一次的影响因子,这已经是个不小的进步。

 

    新的科研评价体系?

 

    相比影响因子,CiteScore 在覆盖期刊范围、开放程度、更新频率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并未脱离以引用量和文章量打分的框架,人们在参考使用时,也依然难以摆脱“以期刊评判论文”的偏见。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生物学家 Stephen Curry 在接受《自然》采访时曾表示,“任何期刊评分都应该和烟盒一样附带明确的警示语,这些评分是诸多现行学术评价体系之恶的根源。”

 

    2012年12月,在旧金山举办的美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会议上,包括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在内的75家机构和150多位知名科学家共同签署了《关于研究评价的旧金山宣言》,呼吁科学界停止使用影响因子评价科学家个人的工作。其核心理念在于,基于期刊(journal-based)的评价有失偏颇,对研究价值的评判应基于单篇文献(article-based)。从这个角度看来,影响因子被广受诟病的问题, CiteScore 并没有解决。

 

06

    图片来源:DORA

 

    背靠最庞大数据库 CiteScore 究竟能否取代影响因子?这个问题也许还须要学术评价体系来回答。

 

 

更多关于材料方面、材料腐蚀控制、材料科普等方面的国内外最新动态,我们网站会不断更新。希望大家一直关注中国腐蚀与防护网http://www.ecorr.org


责任编辑:王元


《中国腐蚀与防护网电子期刊》征订启事


投稿联系:编辑部


电话:010-62313558-806


邮箱:fsfhzy666@163.com


中国腐蚀与防护网官方 QQ群:140808414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