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光记忆ㅣ朱一帆教授——穿梭于古代与近代的智者
2017-03-08 12:10:51 作者:庞雪洁 来源:《腐蚀防护之友》 分享至:

 

1

 

    秋末的南京仍笼罩在烟雨朦胧之中,古朴的徽式建筑带着记者感受南方的优雅。走在笔直的街道上,葱郁的梧桐整齐划一的排列在两旁,它们仍保留着盛夏的余温。 抵达青石村后, 乌云渐渐散开,阳光倾泻在六朝古都的南京,拨开云雾仿佛可触及历史轨迹。中国古代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青铜器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艺术价值,代表着中国 4000 多年青铜发展的高超技术与文化。朱一帆教授作为一名探究青铜器文物保护的专家,长期致力于青铜器文物保护技术分析与探究,他的研究成果为我们还原出青铜器文物本色的历史。

 

    朱教授年近八旬、平易近人,对电子产品的功能了如指掌。为了我们交谈的顺利,朱教授早已准备好充分的文字及图像资料,资料通过电脑主机传输至40吋电视机显清晰的展示在眼前。朱教授手持无线鼠标,通过屏幕的字里行间带领我们走进他的科研人生。

 

    金属腐蚀 拉开序幕

 

    朱一帆教授出生于浙江宁波,1956年考入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化学工程系,由此拉开科研人生的序幕。朱教授在前期的研究中着重于化工和水处理领域的腐蚀与防护的研究。其中在局部腐蚀研究中,1987 年朱教授发布于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的《不锈钢点蚀诱导时间的统计研究》取得较好的学术成果。1986 年时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副理事长、大连工学院火时中教授对该研究论文审定的评价指出“本文提出的诱导时间随机变化的统计概念, 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且论文结构紧凑,文字通顺,图表完整”。80 年代计算机在中国还未普及的时期,所有的图表都是朱教授一个数据一个数据标点,连线,手绘制作而成。其后,曹楚南院士所编著的《腐蚀电化学原理》第二版(2004 年)和第三版(2008 年)中,以作为“小孔腐蚀诱导期数据分散性的分布统计” 收录为该书参考文献。 培根曾说,耐心是高尚的秉性 , 坚韧是伟大的气质。在每一个字符之间,都凝聚着朱教授的耐心、专业与专注。

 

2

朱教授主持由南京化工学院主办,曹楚南院士、张鉴清教授主讲的全国
“电化学阻抗谱和等效电路解析软件”研讨班(1989年,南京)

3

朱教授在“水处理剂国标审查会”上作《水处理剂缓蚀性能的测定旋转挂片法》
标准制定报告(1990年10月,杭州)

4

《安全工程大辞典》编委与南京化工学院院长魏宝明教授等合影(1995年12月,南京)

5

与南京博物院文保所所长万俐(左1)、徐飞(左2)利用“青铜文物保护新技术
研究”成果,对西周青铜鼎、春秋青铜罍等进行保护时合影(1996年)

 

    亲力亲为 力求公正

 

    朱教授曾为人民法院案件定性提供依据做技术鉴定,众所周知,承担此类技术鉴定案件的难度和风险较大,且责任重大,但最终提出公正、正确的技术鉴定结论,是具有实际意义和社会意义的。


    1989 年江苏某造纸厂聘请江苏省某酸洗工程队对该厂锅炉进行清洗,验收时发现锅炉损坏。双方对锅炉造成损坏的原因争执不下。事后,厂方便诉讼至江苏省某县人民法院,该院委托南京化工学院进行技术鉴定。当时为了力求公平公正,作为主要负责人的朱教授,秉着尊重科学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亲自爬进锅炉内察看损害状况,并搜集所需检验的样本,经过现场周密严谨的调研和实验证实,被酸洗的锅炉损坏原因是“酸洗过程操作不规范,导致锅炉腐蚀损坏”。以此作为法院一审的判决依据,后由经(淮阴市)中级人民法院二次判决,仍认定南京化工学院提供的“技术鉴定结论”正确,维持原判。

 

6

1994-2006年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腐蚀电化学及测试方法专业委员会委员
(连任3届),与名誉主任委员曹楚南院士合影(1996年10月,杭州)

7

国家科技“十五”科技攻关计划课题《金属类文物的病害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汇报交流会时留影(2005年2月,杭州)

8

参加“2010年全国腐蚀电化学及测试方法学术会议”和“曹楚南院士八十华
诞”时,与曹楚南院士合影(2010年8月,杭州)

9

在“盱眙大云山汉墓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专家论证会”上,作青铜文物保护的现场发
言(2010年12月,南京)

 

    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1990 年之前朱教授在研究的过程中接触过相关文物保护鉴定的项目,由此产生极大兴趣,并开始密切关注和涉及青铜文物保护的研究。


    朱教授告诉记者,大多数出土的青铜器文物,因在环境的作用下,都遭受不同程度的腐蚀,表面大多数积满了各种类型的腐蚀产物。其中一类是有害锈,其特点是结构疏松、具有化学活性,形同粉状,通常称它为粉状锈(俗称“青铜病”),是一种恶性的膨胀锈,会使青铜器文物不断蔓延扩展致损坏,并能沾染其它青铜器文物,其危害极大。因粉状锈(或称“青铜病”)对青铜器文物危害的严重性,文物界喻为青铜器文物“癌症”。为此,国内外文物保护工作者进行了长达 100 多年的研究,为寻求与探讨一种比较简便和完善的保护青铜文物的方法而不懈地努力。1988年印度 M.C 卡罗尔等研究表明 2- 氨基 -5- 巯基 -1,3,4 噻二唑(2-amino-5-mercapto-1,3,4-thiadiazole, 简 称AMT)是一种很好的金属缓蚀剂,对染有“青铜病”铜器进行处理,证实它能除去粉状锈,并在金属表面上形成抗腐蚀、呈黄色的保护层。AMT 缓蚀剂完美之中的瑕疵在于黄色的保护层,无法达到文物保护法“修旧如旧”及“不改变文物原貌”的要求。


10

11

获奖证书与荣誉证书

 

    朱教授及他的研究生持“修旧如旧”的原则,针对染有有害锈的青铜器文物保护开展一系列研究。1994 年由江苏省文化厅协调南京博物院和南京化工大学(现南京工业大学)联合攻关,共同承担国家文物局和江苏省科委《青铜文物保护新技术研究》课题项目,朱教授成为此项项目的重要负责人之一,凭借专业的知识,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坚持不懈的精神,攻克了有青铜器“癌症”之称的粉状锈顽症,开发出一项青铜器文物保护的新技术,为妥善保护青铜文物做出了贡献。研究成果于 1996 年 4月通过国家文物局和江苏省科委联合组织的技术鉴定,在国内 AMT 及 AMT 复合物首次应用于染有“粉状锈”古代青铜器保护,该项新技术研究在古代青铜器保护领域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关键技术是采用 AMT 的复配技术得到AMT 复合物;并将去除粉状锈、置换氯离子、缓蚀和表面保护处理合为一步法处理与传统所用的三步法比较有突破,有创新;使用该项新技术处理染有粉状锈的古代青铜器,能有效地保护,达到文物保护法“修旧如旧”及“不改变文物原貌”的要求。此外,研究表明 AMT及其 AMT 复合物比青铜文物保护中常用的 BTA(苯并三氮唑)能更有效地清除氯离子;AMT 及其 AMT 复合物是无毒的,而 BTA(苯并三氮唑)是有毒的。


    青铜文物保护新技术已在青铜器文物保护中应用,如南京博物院等展厅陈列和馆藏的青铜文物,至今已长达 21 年,经观察这些青铜器文物再未出现“青铜病”,且保持完整完好、稳定。朱教授在此项目中的专业与态度受到国家与业界的一致认可,凭借《青铜文物保护新技术的研究》于 1998 年 12 月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996 年 12 月获江苏省文化厅特等奖;1997 年 8 月获国家文物局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此外,1997 年《AMT 及其复合物在青铜上成膜、缓蚀机理》研究被立项为“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于2002 年 3 月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经学科组评议,基金委员会审定,本项目评议等级为“良”。此项研究证实AMT 及其复合物能清除古代青铜器的粉状锈(青铜病)和保护的可靠性,并揭示在青铜上成膜、缓蚀保护的机制,此项研究已发表论文 8 篇(其中 3 篇为SCI 收录),富有一定创新性,可作为研究青铜文物保护的一个范例,此项研究将促进金属腐蚀与防护科学技术与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使青铜文物保护科学研究在新层次上的发展,并拓展金属腐蚀与防护学科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2

13

14

获奖证书与荣誉证书

 

    退休后的朱教授如愿以偿,分别被聘请为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顾问,及江苏省文物局聘为《江苏省文物保护专家组 (文物科技组) 成员》 。


    此后便一直与南京博物院文保所共同进行文物保护领域中腐蚀与防护的研究工作,着重于青铜器文物保护研究。至今,仍为江苏省文物局和南京市文广局参与专家评定和审核“文物保护工程与修复设计方案”等。


15

17

保护前形貌

16

18

保护后形貌

 

    彼此尊重 一片冰心

 

    谈起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朱教授认为尊重非常重要,有学生才会有老师,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当尊重学生,并尊重老师,尊重同事。在教学科研的工作过程中,朱教授平易近人,一片冰心,倾力奉献。


    伴随着回忆,朱教授想对曾经帮助扶持自己的教授及单位表示感谢。感谢杨璋教授、 朱祖恒教授、 周本省教授、魏宝明教授、 龙荷云教授、 曹楚南院士、李瑛教授、林昌健教授、田中群院士、毛秉伟教授、南京博物院副院长奚三彩研究员、文保所万俐研究员及徐飞研究员等在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帮助和教研室、文保所同事的关心与支持。
感谢在课题研究中得到中科院金属腐蚀与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厦门大学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鼎立支持。《青铜文物保护新技术研究》及《AMT 及其复合物在青铜上成膜、缓蚀机理》的研究课题感谢国家文物局、江苏省科委自然科学基金和金属腐蚀与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资助,南京工业大学和南京博物院领导的关心及南京博物院文保所和南京工业大学科研人员的帮助。

 

    后记:


    专业、专注、耐心、认真、尊重、奉献是朱一帆教授科研人生的关键词。
认真专注的态度,无私奉献的精神,尊重彼此的人格,感谢朱教授这位穿梭于古代与近代的智者为我们还原历史的本色。

 

    人物简介

 

20

朱一帆教授

 

    朱一帆,1938年3月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南京工业大学教授, 1999年聘为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兼职教授。2002年聘为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顾问。2002年江苏省文物局聘为《江苏省文物保护专家组(文物科技组)成员》。2007-2009年聘为南京工业大学本科教学督导员。1990年开始培养硕士学位研究生,共指导7位硕士学位研究生毕业。


    系中国化学、化工学会、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中国化工防腐蚀技术协会、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会员。1985年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化工专业委员会委员(1届)。1994-2006年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腐蚀电化学及测试方法专业委员会委员(连任3届)。1992年中国化工防腐蚀技术协会聘为《化工防腐专家网络成员》。


    发表论文共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25篇,国际学术会议论文4篇。


    主要获奖项目1《青铜文物保护新技术的研究》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998年12月),(1996年12月获江苏省文化厅特等奖;1997年8月获国家文物局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 《工业水处理技术》
获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9年12月)。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