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新平院士:打破成规 变不可能为现实!
2016-05-27 14:54:13 作者:王元 来源:《腐蚀防护之友》 分享至:

    一直以来,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国家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钢铁发展直接影响到与其相关的国防工业及建筑、机械、造船、汽车、家电等行业。高性能钢铁材料始终是金属材料工程领域主要的发展方向,可以堪称为“工业之母”。 为了让更多的业界人士了解我国冶金材料的先进科普知识,开阔视野,中国腐蚀与防护网记者特邀请了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的毛新平院士做相关方面的精彩解读……

 

    3 月3 日,记者有幸采访到在北京出差的毛新平院士。初见毛院士,谦逊和蔼、气质儒雅,让人倍感亲切。记者了解到毛新平院士现任武汉钢铁( 集团) 公司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从事大型冶金工程项目设计、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研究和低成本高性能钢铁材料开发。从武汉钢铁学院的硕士到北京科技大学的博士,从研究院到钢铁企业,无论是求学经历还是科研工作,他都是在国内完成,是一位地道的“国产专家”。


    他在低成本高性能钢铁材料和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研究上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我国在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相关领域“后来者居上”作出了巨大贡献。兴趣是他27 年来坚守科研阵地的最大动力。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后,毛院士表示非常高兴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做更多的科研,研发更多的产品,下一步,他将在钢铁制造流程和高性能钢铁材料方面做进一步的工作。


    下面记者带您走进毛新平院士的科研世界:


    孜孜不倦 以硕果见证钢铁科技的崛起与辉煌毛新平院士的科研经历,见证了我国钢铁科技创新的崛起与辉煌!

 

d55be61592eef0964d82f198e0aca371.jpg

毛新平院士


    1989 年毛新平从武汉钢铁学院研究生毕业被分配到原冶金工业部武汉钢铁设计研究总院从事冶金工程设计。


    1990 年,年仅25 岁的毛新平成为我国第一个薄板坯连铸连轧工程团队里最年轻的一员。薄板坯连铸连轧是“带来世界钢铁工业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新技术”,由西方国家率先提出并研究,第一条产线由德国新马克研发,在美国建成投产。当时国际上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我国冶金工业部也特别地关注。


    1995 年,30 岁的毛新平成为国家重点工程——薄板坯连铸连轧示范工程的总设计师。 该项目当时为国家“七五”重点项目,在设计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进展非常顺利,于1999 年顺利投产。并获得国家工程设计银质奖,这对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在我国广泛地推广应用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同时通过不断地在工艺上、技术研究上、产品研发上做大量的工作之后,该产线在产品上的特点也凸显出来,对我国钢材产品结构的调整、技术进步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1999 年,34 岁的毛新平成为中冶南方副总工程师。


    从1989 年至2002 年,毛新平在武汉钢铁设计研究总院走过了13 个春秋,并完成了多条产线的设计。


    2002 年,毛新平应聘成为珠钢总工程师、副总经理、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研究所所长。


    所谓微合金化是在钢中加入微量的元素来改善钢的综合性能。一直以来微合金化技术用的元素是铌和钒,但是存在一个问题,我国铌资源几乎没有且进口价格昂贵。在60 年代末70 年代初曾经也有不少科研人士想过使用元素钛,但由于其性能波动极大且不可控,大家都认为钛微合金化几乎不可能,因此该项技术的设想基本被放弃。


    毛新平经过认真思考并打破常规,将首攻方向确定为新工艺条件下的钛微合金化技术,他认为我国钛资源丰富占全球储量46%, 研制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条件下的钛微合金化钢,能够实现低成本高性能的目标,并最早开始探索该项工艺技术。基于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毛新平团队利用钛微合金化技术生产700 兆帕高强钢, 合金化成本仅为传统技术的1/3,节能大约降低60%,在收益和成本方面都有明显的改善。随后,毛新平团队又成功突破了热轧薄钢板、高品质特殊钢等工艺技术难关,填补了我国薄规格热轧钢板生产领域的技术空白,总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如今,毛新平及其团队研发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电等领域,同时带动了我国集装箱生产的快速发展。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拥有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最多、产能最大的国家,在国际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2003 年至2013 年,一种追求科研真理的信念使他很快地适应了企业文化管理和工作环境的转换,毛新平在珠钢又走过了11 个春秋。毛新平团队把在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流程的特点充分发挥出来,产品的竞争力得到了大大地提升!


    2013 年至今毛新平担任武汉钢铁( 集团) 公司常务副院长,并继续从事薄板坯连铸连轧方面的研究。


    毛院士表示这27 年来一直从事板坯连铸连轧流程的相关的工程设计、工艺技术研究、产品开发、产品应用技术研究方面的工作,过程虽艰辛,但觉充实、快乐!


    谈及这一路走来的体会,毛院士表示:要成功做好一件事情,首先兴趣是先导。对一项工作或者研究感兴趣之后,才能认准目标方向,努力去做;第二坚持是路径,在科研的过程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去坚持才能达到目标;冶金行业的研究更注重的是解决工程科技中的实际问题,在实际工作中要不断地学习、思考、研究、及时地总结。

 

    钢铁行业困境是暂时的 前途是光明的

 

    毛院士表示目前的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环境污染等负面的社会报道较多。钢铁行业的发展必须要考虑到整个人类社会的和谐、可持续性发展,一方面去产能,另一方面创新驱动。


    客观来讲,钢铁行业通向健康发展之路都会经历这样发展历程。


    首先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钢铁行业发展历程来看,从欧洲到美国、日本、韩国钢铁工业的发展都经过了行业的快速增长,然后重新调整回到一个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阶段,我们国家钢铁行业发展也会遵循这样的规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钢铁工业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不可避免地出现产能过剩,只是对于不同的国家过剩的程度不同而已。


    比如,美国在发展过程中,钢铁的最高产量达到1.2 亿-1.3 亿吨,现在的产量也基本稳定在6000-7000 万吨左右,在最高产量的一半左右;目前我国实际的钢铁产能在12.5 亿吨左右,2015 年产量在8.04 亿吨。从未来的发展来看,我国钢铁产能是明显过剩。在“十三五”期间,国家明确提出,对于钢铁、煤炭、电解铝、玻璃等行业要去产能。钢铁的产能须去掉1-1.5 亿吨。这个决定非常正确,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我们须采取积极的措施,去掉部分技术含量不高、消耗能量较多、环境污染比较大的产能,使得钢铁行业可持续地健康发展。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钢铁材料会被长期使用下去。


    从资源的丰富性、资源的性价比、性能的多样性、产品的可回收利用性等各个方面来衡量。我们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任何一种结构材料可以替代钢铁。


    钢铁行业的发展应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来的五个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一方面要创新。通过创新的工作使得我们的流程更加合理;另一方面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如长寿命、高强度、耐蚀性能等,以减少社会的刚性需求量;再一方面要绿色,要遵循环保理念;最后我们整个社会来共享钢铁工业发展的成果。


    总体来讲,目前钢铁行业面临的问题只是这个产业发展过程当中的一个周期性的问题,我们相信通过中央、地方、行业的共同努力,钢铁行业将会健康持续地发展。

 

诚挚寄语年轻人:兴趣与坚持是成功的动力

 

    毛院士谦虚地表示他只是冶金材料领域里无数科研工作者中的一员,对于冶金材料领域的年轻人如何做好科研工作,只能简单说几句:


    第一、兴趣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年轻人应尽可能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去做,然后坚持不懈地做下去。


    第二、要有充分的信心。对于行业遇到的问题,年轻人需要一个理智、客观的看法,并对从事的行业要有充分的信心。


    第三、要理论结合实际。年轻人需更多地要考虑理论研究结合实际,去生产第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结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找到问题,以确定研发方向。


    第四、打破成规、开拓创新。年轻人需有开拓性的思路,尝试突破,去探索别人没做过的事情,甚至曾经认为不可行的领域都值得去探索,不墨守成规、不固步自封,坚持创新,把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变为现实!

 

    下一步的产品研发将多管齐下

 

    4 月24 日是“世界腐蚀日”。谈及材料的腐蚀问题,毛院士表示材料腐蚀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只是腐蚀速度的快与慢而已。材料的腐蚀带来的损失是巨大,如何提高材料的耐蚀性能、使用寿命、控制腐蚀,腐蚀界的很多专家早已经讨论和论证过很多次。 在此他只补充一点,就是在目前的研究工作中,材料的开发和耐蚀性能的研究结合得不够紧密,下一步将探索更加复杂的材料成分领域,在做材料产品研发同时,也要考虑材料应用性的问题、耐蚀性能等问题,在成分设计、制造工艺当中应把涉及到材料腐蚀方面的问题同时考虑进去。

 

后记:毛新平院士作为中国工程院冶金领域最年轻的院士,他的那种坚持不懈地追求真理、坚持创新思维、积极探索、甘于寂寞、勇于奉献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感悟和学习的!

 

人物简介

 

    毛新平,男,1965 年6 月出生于湖北鄂州,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博士、博士生导师、教授级高工、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1989 年毕业于武汉钢铁学院,获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1989 ~ 2002 年,在冶金工业部武汉钢铁设计研究总院工作,历任轧钢工艺设计师、总设计师、副总工程师。2002 年起在广州珠江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担任总工程师、副总经理、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研究所所长。 现任武汉钢铁( 集团) 公司研究院常务副院长。2015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院士 。


    兼任中国工程院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协会理事、中国金属学会低合金钢分会常务理事和轧钢分会理事,《JOURNAL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International》、《钢铁》、《钢铁研究学报》和《中国冶金》等科技期刊编委,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上海大学兼职教授和武汉科技大学“楚天学者”讲座教授。


    长期从事低成本高性能钢铁材料和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研究,取得多项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 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 项、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银质奖1 项、中国专利优秀奖和广东省专利金奖各1 项、授权发明专利23 件,发表论文160 余篇,其中SCI 和EI 收录60余篇次,出版专著《薄板坯连铸连轧微合金化技术》,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科学技术类原创图书。


    所获:2011 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第八届光华工程科技青年奖;首届杰出工程师奖;第三届魏寿昆冶金青年奖;2010 年全国劳动模范;2009 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院士。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