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氏体高锰钢晶内一种不同于经典孪生理论的微观零应变孪晶的形成
2024-12-25 11:46:09 作者:董林楠 来源:材料科学和技术 分享至:

第一作者:丁志敏

通讯作者:董林楠

通讯单位:大连交通大学

DOI: 10.1016/j.jmst.2024.01.049

01全文速览

本文通过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对120Mn13钢塑性变形初期,晶粒内部形变孪晶的形成过程进行了原子尺度上的观察与表征,揭示了不同于经典孪生理论的微观零应变孪晶的形成机制。该零应变孪晶通过三种具有不同伯氏矢量的全位错,在连续的{111}晶面上分解产生的层错叠加在一起的方式形核,并通过孪晶核自身的长大以及与相邻形核和长大的孪晶彼此连接的方式,实现形变孪晶的生长。

02研究背景

孪生变形作为一种重要的塑性变形方式,对面心立方结构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孪晶通常在应力集中、缺陷或是两者兼有的位置上形成,而存在大量缺陷的晶界无疑是孪晶形核的首选位置,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具有低层错能的金属材料中,晶粒内部同样具备孪晶形核的条件,但是相关的研究却并不多见。

在经典的孪生理论中,形变孪晶是由{111}晶面上具有相同伯氏矢量的孪生位错协同运动产生的具有一定微观应变的原始晶格的镜像。然而,在每个{111}晶面上都可以产生三种具有不同伯氏矢量的不全位错,并满足三种不全位错伯氏矢量的和为零。当在{111}晶面上连续滑动的孪生位错由相等数量的三种不全位错组成时,就可以产生净微观应变为零的孪晶。与经典的孪生理论相比,微观零应变孪晶既不会产生宏观应变,也不会在晶粒中产生形态变化,在能量上更有利于孪晶的形成,理应在面心立方结构的金属材料中广泛存在。基于此,本文选用拉伸过程中塑性变形初期的120Mn13钢进行研究,通过对晶粒内部形变孪晶的观察与表征,揭示了形变孪晶的形核和生长过程。

03本文亮点

1. 120Mn13钢中观察到了微观零应变孪晶,并提出两种形核机制;

2. 120Mn13钢晶内观察到三种微观零应变孪晶的形核位置,即晶界附近、已生成孪晶的前端和侧面,并提出了对应的生长机制。

04图文解析

1. 晶内三种微观零应变孪晶的形核位置

 

1 晶界附近形变孪晶和层错的TEM(a)(b), HRTEM(c-e)和二维原子晶格像(f-i)

 

2 形变孪晶前端微观结构的TEM(a-c), HRTEM(d-f)和二维原子晶格像(g-l)

 

3 形变孪晶侧面微观结构的TEM(a), HRTEM(b-d)和二维原子晶格像(e-h)

 

2. 晶粒内部形变孪晶的形成机制

 

4 晶粒内部形变孪晶的形成机制:(a)形核机制,(b-d)晶界附近、已生成孪晶的前端和侧面基体中孪晶的长大机制

05总结与展望

本文通过对120Mn13钢塑性变形初期晶粒内部形变孪晶的观察与表征,提出了晶粒内部形变孪晶的形核与长大机制。该形变孪晶由三种伯氏矢量不同的不全位错组成,其净微观应变为零,为微观零应变孪晶,并可能在具有低层错能的面心立方结构金属材料中普遍存在。

06作者介绍

通讯作者:董林楠,E-mail addresscsdong2023@126.com。

07引用本文

 

Zhimin Ding, Linnan Dong, Qiaomei Huang, Jie Guo, Rujin Tian, Feng Yan, Formation of intracrystalline deformation twins in austenitic Mn-steel at the early stage of plastic deformation, J. Mater. Sci. Technol. 197 (2024) 129-138.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标签: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