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童汇、郭学益ACHM:协同改性新策略实现高电压钴酸锂长循环稳定性能
2025-07-18 16:31:09 作者:本网发布 来源:材料人 分享至:

 

 

一、【导读】

钴酸锂是最早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因其具有高体积能量密度,在消费电子用锂离子电池中应用广泛。随着消费电子产品对锂离子电池续航时间的要求不断提高,迫切需要进一步提升电池体积能量密度。提高钴酸锂电池的充电电压是提升电池体积能量密度的有效途径,但伴随严重的结构损伤与界面退化问题,尤其在4.5 V以上高电压条件下,LiCoO2正极材料面临不可逆相变、晶格氧损失及电极-电解质界面演化等严峻挑战。


二、【成果掠影】

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童汇、郭学益等开发了一种体相掺杂与表面涂层协同改性策略,成功制备了高电压长循环稳定LiCoO2正极材料,展现出卓越的电化学性能,1 C倍率循环200次后容量保持率达90.14%,特别在10 C倍率下具有175.5 mAh·g-1的放电容量。本研究系统阐明了体相及界面改性与材料性能的构效关系,为开发高电压氧化物正极材料提供了新方法。该工作以题为“Optimizing 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LiCoO2 at 4.5 V via synergistic modification of Mg2+ ion doping and Li1.3La0.3Ti1.7(PO4)3 coating”在Advanced Composites and Hybrid Materials上发表,毛高强博士为第一作者,童汇教授、郭学益教授为通讯作者。


三、【核心创新点】

(1)掺杂的Mg2+离子作为支柱进入锂层,稳定层状骨架结构;

(2)Li1.3La0.3Ti1.7(PO4)3LLTP)均匀包覆于LiCoO2表面,有效抑制循环过程中的Co3+/2+离子溶出与界面副反应,且LLTP作为快离子导体可促进锂离子在正极材料表面的快速传输;

(3)基于Mg2+离子掺杂与LLTP涂层的协同效应,LiCoO2晶体中Co 3d和O 2p轨道能级发生改变,从而抑制不可逆相变与氧损失。


四、【数据概览】

高压下钴酸锂结构失稳问题源于相变应力与界面副反应,本研究创新性采用Mg2+离子体相掺杂与LLTP快离子导体涂层的双重改性策略:Mg2+(离子半径0.72Å)嵌入锂层充当“晶格支柱”扩大层间距,LLTP涂层通过湿化学法形成均匀包覆层。

图1、(a)LLTP@Mg-doped LCO样品合成过程示意图;(b)LCO、(c)Mg-doped LCO和(d)LLTP@Mg-doped LCO的 Rietveld 精修结果;(e,f)LCO、(g,h)Mg-doped LCO 以及(i,j)LLTP@Mg-doped LCO的TEM和HRTEM图像,其中(f-j)对应区域 I 和 II 的 FFT 图谱。

商业化钴酸锂在4.5V下循环容量快速衰减,采用Mg2+离子掺杂与LLTP涂层协同改性策略,通过抑制相变与界面腐蚀,实现容量保持率200周循环90.14%的突破。

图2、(a)所有样品1 C电流密度的循环性能;(b)LCO、(c)Mg-doped LCO和(d)LLTP@Mg-doped LCO的充放电曲线;(e)所有样品的倍率性能;(f)LCO、(g)Mg-doped LCO 和(h)LLTP@Mg-doped LCO从第 1 周到第 200 周循环的 3D 微分电容曲线俯视图;电化学阻抗谱(EIS)结果:(i)奈奎斯特图,(j)所有样品在低频区Z′与ω-1/2的线性拟合,(k)所有样品的Rs和Rct值。

晶格氧流失是高电压条件下结构失效的核心诱因,电化学原位XRD显示协同改性有效抑制了充放电循环过程中的不可逆相变,从而提高了 LiCoO2 正极材料的结构稳定性。同时,原位差分电化学质谱(DEMS)监测表明,在充电过程中 CO2、O2和 C2H2的生成受到显著抑制。

图3、(a)LCO、(b)Mg-doped LCO和(c)LLTP@Mg-doped LCO的原位 XRD 图谱中(003)特征峰及对应电压-时间曲线;(d)LCO、(e)Mg-doped LCO 和(f)LLTP@Mg-doped LCO在首次充电过程中DEMS测试结果。

通过调控Co 3d-O 2p轨道重叠度,从根本上强化结构稳定性。DFT计算表明,基于Mg2+离子掺杂与LLTP涂层的协同效应,Co-O键能从1.53 eV提升至1.99 eV,锂离子迁移能垒降低25%,LiCoO2晶体中Co 3d和O 2p轨道能级发生改变,从而抑制不可逆相变与氧损失。

图4、LCO和LLTP@Mg-doped LCO的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结果:(a)锂离子迁移能垒,(b)氧空位形成能,(c)态密度;(d)LCO 和(e)LLTP@Mg-doped LCO的Co 3d与O 2p能带中心之间的态密度及能隙图。

采用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分析循环后的形貌和结构演变,揭示LiCoO2正极材料长循环过程中失效机制。

图5、循环200周后(a、b)LCO、(c、d)Mg-doped LCO及(e、f)LLTP@Mg-doped LCO的TEM、HRTEM及相应FFT图像;(g)所有样品在循环过程中裂纹发展、氧释放及晶格结构演变示意图。


五、【成果启示】

本研究通过固相法和湿化学法,成功制备了一种由 Mg2+掺杂和 LLTP包覆的 LiCoO2正极材料,通过协同作用改善晶体结构,从而提升 LiCoO2正极材料循环稳定性。深入机理分析研究,这种性能提升源于多种优化效果协同作用:(1)Mg2+掺杂增大了锂层间距,起到“支柱”作用以稳定层状结构;(2)快离子导体 LLTP作为正极材料保护涂层,为 Li⁺提供三维通道网络,促进 Li+传输,并抑制循环过程中 Co3+/Co2+的溶解和界面副反应;(3)Mg2+离子掺杂和LLTP包覆的协同作用可调控 LiCoO2晶体中 Co 3d 和 O 2p的能带结构,抑制不可逆相变和氧流失。离子掺杂与快离子导体涂层相结合的协同策略,为高电压正极材料长循环稳定提供理论指导与有效方法。

原文详情:Mao, G., Lu, J., Cai, H., Yu, W., Tong, H., Guo, X., Zeng, L., Jiang, L. Optimizing 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LiCoO2 at 4.5 V via synergistic modification of Mg2+ ion doping and Li1.3La0.3Ti1.7(PO4)3 coating. Adv Compos Hybrid Mater 8, 286 (2025). https://doi.org/10.1007/s42114-025-01373-3

本文由毛高强供稿。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标签: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