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吕君帅
通讯作者:张雨雷,李涛 通讯单位:西北工业大学,河南省科学院 DOI: 10.1016/j.jmst.2024.03.050 01 全文速览 针对C/C复合材料在超高温环境下耐烧蚀性能不足的问题,本文作者设计并制备了多组元(Hf-Zr-Ta)B2陶瓷涂层,通过成分调控及结构优化,显著提升了涂层的抗烧蚀能力。研究系统揭示了烧蚀过程中氧化膜的关键相变行为及其对涂层性能的影响,为高温结构材料表面防护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相关成果以“Multicomponent (Hf-Zr-Ta)B2 coatings for carbon/carbon composites and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enabling superior ablation resistance”为题,发表在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02 研究背景 在高速飞行器极端应用环境中,飞行器表面热防护部件需承受超过2000°C的强气动加热和复杂氧化烧蚀环境,这对材料提出了极为苛刻的热-力-化学多场耦合服役要求。碳/碳(C/C)复合材料因其优异的高温力学性能和抗热震性,被视为此类极端环境应用的最佳候选材料之一。然而,C/C复合材料易于高温富氧环境中发生氧化损伤,导致结构退化,力学性能大幅衰减。因此,为C/C复合材料构建高效的表面氧化烧蚀防护涂层是提升其可靠性与寿命的关键。 传统硅基及其改性涂层凭借在中高温区间良好的抗氧化性,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其保护机理主要依赖于氧化生成的难熔过渡金属氧化物-SiO2复合防护层阻止氧气向内扩散。然而,SiO2在超过2000°C的超高温环境下出现熔化、蒸发等现象,导致防护层破坏,限制了硅基涂层在更高服役温度下的应用。为解决上述问题,研究者们转向了超高温陶瓷(UHTCs)涂层体系的开发。以HfB2、ZrB2等为代表的二硼化物,因其高熔点(>3000°C)、良好的热导率和优异的抗氧化潜力,成为重要研究对象。近期,多组元UHTCs体系(特别是含Ta的固溶体)受到高度关注。合理引入Ta元素有望改善氧化产物的热稳定性,避免形成大量的易挥发或软化的低熔点相,从而提升烧蚀防护涂层在极端环境下的耐久性。 然而,当前关于多组元(Hf-Zr-Ta)B2涂层的研究相对有限,尤其是针对Ta含量变化对烧蚀行为的系统性认识尚不充分。此外,如何通过成分与结构的协同优化来提升涂层的抗氧化性也是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因此,本文作者系统设计并制备了多组元(Hf-Zr-Ta)B2涂层,并通过成分调控与双层结构优化,实现了涂层性能提升;结合多尺度表征手段,揭示了其在超高温烧蚀环境中的防护机制与结构演变机理,为未来超高温结构材料的表面防护提供新思路与技术支撑。 03 本文亮点 采用超音速等离子喷涂技术制备了多组元(Hf-Zr-Ta)B2陶瓷涂层,提出了Ta含量调控与结构优化相结合的新策略。所制备的双层(Hf-Zr-Ta)B2涂层在两次120秒烧蚀测试后表现出近乎“零”线性衰退率(0.11 μm/s),通过系统的多尺度结构表征,阐明了烧蚀过程中的元素迁移规律与界面演变特征,揭示了超高温下(Hf,Zr)6Ta2O17向(Hf,Zr,Ta)O2及富Ta液相的包晶转变机制在氧化膜致密化和烧蚀防护中的作用,为多组元UHTC体系在极端环境应用提供了新的设计依据。 04 图文解析 ① (Hf-Zr-Ta)B2单层涂层烧蚀行为与氧化膜结构稳定性对比 图1展示了具有不同Ta含量的三种涂层(x = 0, 0.1, 0.2)在氧乙炔焰(2.4 MW/m2)下经120秒与240秒烧蚀后的表面形貌与三维形貌图。可以发现,x = 0和x = 0.1样品在首次烧蚀后氧化层鼓起,第二次烧蚀后发生破裂与剥落,而x = 0.2样品在两轮烧蚀后表面氧化物表现出明显的流动痕迹,这表明过多的Ta含量会降低氧化层的热稳定性。 图1 氧乙炔烧蚀测试后(Hf0.5–x/2Zr0.5–x/2Tax)B2涂层:(a)光学照片;(b)三维形貌图 涂层经120秒烧蚀后的表面与截面微观结构及氧化层&残余涂层厚度如图2所示。x = 0和0.1涂层氧化层鼓泡严重并发生脱层,这是由氧化产物从四方到单斜的相变产生的体积变化引起;而x = 0.2样品由于氧化层较好的粘附性与基底保持良好结合,但氧化层出现严重熔蚀与孔隙。氧化层微观结构揭示其热稳定性受相变诱发应力和氧化物粘结状态共同影响。三种涂层的氧化层&残余涂层厚度对比表明x = 0.1涂层具有更薄的氧化层厚度,说明其较强的阻挡氧气向内部扩散的能力。 图2 (Hf0.5–x/2Zr0.5–x/2Tax)B2涂层测试120秒后的形貌演变与氧化层&残余涂层厚度对比:(a,d)x = 0;(b,e)x = 0.1;(c,f)x = 0.2;(g)氧化层&残余涂层厚度对比 ② 涂层分层结构设计优势与防护机制 基于以上结果,如图3所示,对涂层结构进行优化:构筑了由x = 0.1阻氧层与x = 0.2粘接层共同组成的双层涂层。所构建的双层涂层在双120秒循环烧蚀中表现出极低线性衰退率(0.11 μm/s),优于报道的多数同类体系。 图3 双层(Hf-Zr-Ta)B2涂层微观结构、元素分布与烧蚀性能:(a)结构示意图;(b)截面SEM图像;(c)截面元素分布;(d)表面响应温度曲线;(e)涂层抗烧蚀性能对比 图4对比了x = 0.2单层涂层与双层涂层在两轮120秒烧蚀后氧化层的相组成以及表面和截面形貌。x = 0.2氧化层表现出高度熔化的迹象,大量气体氧化产物逸出,因此形成了大尺寸的孔洞;双层涂层的氧化层由柱状氧化层组成,结构较为完整,并且未被完全消耗,说明双层设计在保证氧化层结构完整性的同时增强了其阻氧性能。另外,从图4d,e中可以观察到富Ta氧化物在晶界处的析出,这与烧蚀过程中(Hf,Zr)6Ta2O17的包晶转变相关,少量的液相存在不仅能够促进氧化层的烧结还能够愈合涂层中的缺陷。 图4 分层与单层涂层烧蚀后的氧化层结构对比与Ta氧化物分布特征:(a)表面XRD图谱;(b)表面SEM照片;(c)截面SEM照片;(d)图(b)中红框内的放大图像及EDS面映射;(e)图(c)中红框内的放大图像;(f)Ta氧化物在晶界处析出的示意图 ③ 氧化层微观结构解析与扩散机制揭示 通过球差校正扫描透射电镜对涂层烧蚀后顶部氧化层进行原子尺度解析(图5)。确定了氧化层由(Hf,Zr,Ta)O2固溶体(图5c-f)与具有超晶格结构的(Hf,Zr)6Ta2O17(图5g-j)构成,验证了Ta在氧化物中的固溶行为与多相协同防护机制,进一步明确了涂层烧蚀过程中“(Hf,Zr)6Ta2O17包晶转变与高价Ta5+离子固溶”在提升氧化层结构稳定性和阻氧能力中的关键作用。 图5 表面氧化层的晶体结构解析:(a,b)TEM明场像;(c-f)单斜(Hf,Zr,Ta)O2固溶体的SAED花样、原子分辨率图像及EDS半定量分析结果;(g-i)超晶格正交(Hf,Zr)6Ta2O17的SAED花样、原子分辨率STEM图像、EDS半定量分析结果及理想晶体结构示意图 图6通过EDS点分析揭示烧蚀过程中Ta元素在氧化层与未氧化涂层界面处富集,并由底层x = 0.2区域迁移至上层(图6b)。通过示意图描绘了(Hf-Zr-Ta)B2涂层“Hf&Zr先氧化残留TaB2→TaB2氧化为Ta2O5→氧化物固溶反应”的涂层氧化与元素迁移机制。 图6 烧蚀过程中Ta元素在氧化界面的富集行为及元素迁移路径分析:(a)氧化层截面EDS面分析;(b)氧化界面处的BSE图像;(c)EDS点分析;(d)氧化层结构示意图;(e)初始氧化界面36处的元素扩散机制 05 总结与展望 本工作通过成分与结构协同优化,实现了多组元(Hf-Zr-Ta)B2涂层在超高温烧蚀环境中的稳定防护,验证了无硅涂层体系在极端服役条件下的应用潜力。尽管当前涂层在高热流密度条件下表现出优异的抗烧蚀能力,但在更复杂环境(如高速气动加载、非稳态温度场、低氧分压气氛等)下的服役行为仍需进一步系统研究。此外,少量液相氧化物的生成虽有助于氧化层致密化,但其长期结构稳定性及可能引发的界面劣化问题亦值得关注。未来研究可进一步优化液相比例与分布,实现兼顾致密性与热力学稳定性的设计,有望实现多组元超高温陶瓷涂层在极端环境下的长寿命稳定服役。 06 作者介绍 张雨雷,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领军人才,超高温结构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碳/碳复合材料抗氧化/烧蚀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项目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项目,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Advanced Science,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陕西省高校科技成果特等奖及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奖各一项。 李涛,河南省科学院碳基复合材料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碳基复合材料抗氧化/烧蚀涂层制备及其长寿命防护机理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基础科研计划稳定支持专题和河南省科技研发计划联合基金项目。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dvanced Science、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Corrosion Science、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eramic Society等领域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件。 07 引用本文
Junshuai Lv, Wei Li, Tao Li, Ben Gao, Jiachen Li, Yanqin Fu, Lingxiang Guo, Yulei Zhang, Multicomponent (Hf-Zr-Ta)B2 coatings for carbon/carbon composites and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enabling superior ablation resistance, J. Mater. Sci. Technol. 204 (2025) 115-126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官方微信
《腐蚀与防护网电子期刊》征订启事
- 投稿联系:编辑部
- 电话:010-62316606
- 邮箱:fsfhzy666@163.com
- 腐蚀与防护网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