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博士宁愿进入高校当老师,而不去大公司从事高薪工作?在高校当老师,会很幸福吗?
2024-02-26 15:33:25 作者:木水 来源:大师兄木水 分享至:

一个残酷的事实是:压根没有这么多大公司的高薪岗位等着你!尤其是人文社科专业,更是寥寥无几。

对于大部分博士来说,毕业能找到一份差不多的教职,真的算是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了。


但大学老师,你真的认为只是老师吗?在当下高校环境中,他首先应该是科技工作者,其次才是老师。想搞好科研、多出成果?不投入大量时间、坐冷板凳,是绝对不可能的!


01 高校就业


高学历人才,最对口的就业方向就是去高校和科研院所,继续从事硕博期间的研究工作。去高校这条路,目前来看,已经十分内卷,稍微好点的高校即要求非升即走。在两年或者三年合同期内,必须要拿到青年基金、发表一定数量和质量要求的论文,才有可能顺利留校、获得编制。


一、高校就业形势


为什么高校搞得这么过分?因为他们根本不缺有博士学位的人才!从这个角度看,高学历人才必然已经过剩!


他们缺的是什么?缺的是有能力帮学校拿基金、拿帽子、发表高水平论文的人才!

所以说,环境就是这样,只能卷,才能满足学校的要求。朝九晚五?绝对不可能的,996就已经很不错了。


以上卷的前提是top高校等好平台,二三流高校还是能够躺平的。


有人说,那我去三流高校,不图发展、不图收入,不搞科研,上完课就跑,就不能实现朝九晚五了吗?确实可以,但是对于一位刚毕业的博士来说,一入职就真正意义上躺平,一辈子没上升希望,我觉得无论是谁,都很难做出这个决定,更谈不上幸福了。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得到环境的承认和认可,会比朝九晚五更重要。


二、高校求职现状


1.求职经历


基本情况:本、博985,一作发表SCI、EI共14篇(中科院大类一区top2篇,二区top2篇)。


联系的学校包括:哈工大(威海)、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中国矿业大学(徐州)、苏州大学、江南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同时也联系了清华大学博后以及海外高校博后岗位。


战果如下:拿到讲师offer的有:哈工大(威海)、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直接被拒的有: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苏州大学、江南大学。让我换成博后岗位的有:中国海洋大学。海外博后直接被拒,拿到了清华博后offer。


在高校求职过程中,我发现只有手握5篇一作SCI(博士毕业一般要求是两篇)以上时,这些好点的高校才会给你面试机会,面试时普遍感觉到对手真的很强。

211以上高校和一些省属重点双非,应届博士生拿到编制基本不可能,都是非升即走的招聘模式,给你个讲师就很不错了。合同会要求你拿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发表一定数量一定档次的学术论文或者科研经费达到多少,在第一个聘期内需要达到副教授要求才算过关,顺利拿到稳定教职。


所以说,至少前三年,科研压力会非常大,因为面临是否能留下的生存问题。申项目、发论文、评职称这三座大山,每天都会压在你的心头。对于上课,反而是一件小事了,它不会决定你的去留。

2.学术圈发展建议


1)先尽量发论文,但不能太水


目前来讲,虽然科研领域在强调破五维: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但是,对于青年科研工作者,尤其是对于研究生,没有论文,没有成果,你连科研圈入场券都拿不到!更别提想在科研上有什么发展了。

科研就是这样,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滚雪球过程,是从无到有,从有到好的过程。你连中文核心都没发过,直接去搞Science、Nature?这也是不切实际的。我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大家去灌水,把文章先堆起来,没有文章你连像样的工作都找不到啊!还谈什么后续的科研。凭借质量还行、数量很多的论文,找到一个好的科研平台问题不大。借助于平台力量,向新的科研目标努力,发表更高水平的论文。


2)再谋求更大发展


实事求是的讲,“搞科研灌水,狂发论文”这种观点肯定有一定的问题,以这种态度搞科研,功利心太重,科研水平肯定是上不去的。但是,这种方式却是硕士、博士和青椒们最实惠、最快的变现路径。等他成长为副教授之后,这套打法的缺点将会暴露无遗,在国内、国际学术圈子里不仅无影响力,而且名声也不好,难出高水平代表性成果。现在学术圈在推“代表作”制度,不需要你把所有的成果都堆给评委,提供五篇代表作就行了。在这种制度下,灌水的论文肯定是没有价值的,这种打法的人也难以脱颖而出。但目前来看,“代表作”制度尚存在于学术高端局中,如985高校晋升教授、海外优青等title的评选中。低端局中很多时候还是“数数量”与“看质量”并重的考核模式。

所以说,只为发paper的科研是无法持久的,是无法进入学术高端局的;但是,鉴于当下科研严重内卷,不发论文的科研必然是活不下去的,学术圈的门都没摸到就得说再见了,根本无所谓什么高端局、低端局。


论文数量一般的同学,科研成果也就刚刚够毕业,他们想进高校的话只能进三流高校或者继续博后攒成果,别无选择!要么就找别的路子,基本无缘高端的学术平台。选择不同的平台,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在学术上未来的发展。


02 公司工作


其次对口的工作就是去工业界,将自己的硕博期间的研究应用到实际的生产中。但是,从目前的来看,能够应用的地方实在是很少。


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我国高端制造业岗位有限,容纳不了如此体量的高学历人才;第二,硕博士们在校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屠龙之术”,真的能够应用在实际生产中的更是少之又少。


从以上两个角度讲,博士找工作,其实也没那么香。或者说,所谓的好工作,都不是你想象的那么香的。

但是,单纯从就业质量上看,博士还是站在了就业岗位的顶端。各行各业,无论是否对口,你都可以去。凭借读博期间磨炼的品性,你必然也能够做好岗位的工作。从这个角度讲,高学历人才并不过剩,仍然有很多机会给到博士们,让你们收获高薪、获得好的发展。


加油吧!博士们!前途不是选出来,而是自己走出来的。不管选哪条路,毕竟博士的学历在这,下限在这,肯定不会差。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