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2023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公布,2023年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国安、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东、刘清宇和冯志海获奖。有趣的是,除了何梁何利奖,几位院士在荣获的科技奖项上有“共通”性,如李东和刘清宇院士还先后获得了全国创新争先奖;叶国安和冯志海院士都以第一完成人的身份获得过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两院在《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里规定院士的标准和条件时都提到,被推荐人需要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系统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成就/工程科学技术方面作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
据高绩(ID:gaojidata)收集整理2023年两院新增选院士简历时发现,大多数院士都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全国创新争先奖和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今天,就让我们一睹2023年两院新增选院士的风采。
“满贯”院士 硕果累累
据统计以上三大科技奖项发现,在2023年两院新当选院士中,至少有18位院士这三大奖项皆斩获。(注:国家科学技术奖数据来源于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公布的名单,仅统计通用项目的第一完成人。数据手工收集整理,如有疏漏,欢迎留言补充。)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院士中,西南交通大学的何川院士,不仅赢得“大满贯”,还以第一完成人的身份斩获4项国家科学技术奖。他是土木工程领域公认的专家,攻克了大量关键技术难题,为我国隧道工程领域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了贡献。
国之栋梁 实至名归
国家科学技术奖,由国务院设立、总书记颁奖,是我国科技领域最高的国家级奖励,代表国内最高科研水平,对国家的贡献显著,也是各大高校科技人才取得重大成果的最直观体现,大学评价的重要参考。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谭家华,2023年当选院士中最年长院士,他以第一完成人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2018年度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谭家华院士四十年如一日深耕大型工程船技术领域设计理论和应用研究,他带领团队攻克了大型绞吸挖泥船总体设计和关键作业装备的核心技术,使我国绞吸挖泥船技术经历了“从0到1的突破”“达到国际同等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三个发展阶段。
而全国创新争先奖,作为国家科技奖励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补充,是国家科技奖项与重大人才计划的有机衔接,被视为仅次于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一个科技人才大奖。2023年两院院士中,约40%的院士(52人)曾获这一奖项。
该奖项每三年评选表彰一次,每次表彰不超过30位科技工作者授予奖章,在2023年新当选的两院院士中有4位荣获这一荣誉奖章,分别是中国科学院的辛万青院士、中国工程院的焦宗夏、李春明和陈士林院士。
中医药文化有着千年历史,这份源远流长的底蕴让陈士林选择走进这片领域。成都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陈士林的当选不仅填补了成都中医药大学在职院士的阙如,更为推动传统中医医学与现代生物学科的进一步融合发展,其所领导研究的学科也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契机。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陈士林将基因组学融入中草药研究,首次验证提出核基因组序列ITS2作为中草药通用DNA条形码成功建立了中药材DNA条形码鉴定标准,为中药鉴定学开拓了新的方法学领域;他和团队将尖端技术融入中医药学,利用科技创新赋能精准扶贫。张伯礼院士曾盛赞陈士林教授“他既解决了科学问题,又解决了实际问题,是一名顶天立地的中医药科技工作者”。
何梁何利奖——中国非政府奖项中的佼佼者,堪称社会力量创建科学技术奖项的成功范例。从1994年设立至今,已有快30年的历史,旨在奖励取得杰出成就和重大创新的科学技术工作者,素有“院士风向标”和“中国诺贝尔奖”的美称。2023年两院院士中,约35%的院士(46人)斩获这一奖项。
推荐阅读:冲击诺奖!104所中国高校,上榜
0国奖 上院士!
国家级重大奖励是院士评选的重要参考,也是当选院士的底气所在和有力佐证。但奖项并非获评院士的唯一标准。
如今年新当选院士中,有未获得过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的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总设计师李东,有较少公开发表论文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专家吴世忠,有只有中专学历但成功研发出多款全球首创性疫苗和试剂的夏宁邵,有长期扎根西部的尼玛扎西、高雄厚……他们的获选,既彰显了对国家的突出贡献,亦体现了院士选拔制度改革的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要重点抓好完善评价制度等基础改革;在人才评价上,要“破四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和“立新标”并举;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2023年,在院士评选工作中,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的决策部署,不拘一格为国选才。注重在国家重大工程、科研一线选拔院士,以重大贡献、学术水平、道德操守为准绳,重视候选人对国家发展和安全的贡献,坚决破除“四唯”,注重通过标志性成果评价候选人;特别关注科研和工程技术一线专家,国家急需的关键领域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专家,承担国家重大工程、重大科研任务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并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持续关注长期工作在西部边远地区的候选人和一线的杰出专家,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坚持德才兼备,坚持严而又严的学术标准,选出让党中央放心、人民满意、科技界认同的栋梁之材。
院士是当之无愧的国之栋梁,他们在不同领域打破壁垒,创造奇迹并始终保持着对科学事业的热忱和奉献精神,以卓越的学术成就和杰出的贡献,展现出了无限的智慧和专业素养,他们的正能量激励着我国的青年学者积极向前。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官方微信
《腐蚀与防护网电子期刊》征订启事
- 投稿联系:编辑部
- 电话:010-62316606
- 邮箱:fsfhzy666@163.com
- 腐蚀与防护网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