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基金委:关于完善科学基金评审机制的几点思考
2022-10-18 00:06:52 作者:科奖在线 来源:国家基金委、科奖中心 分享至:

从RCC评审机制试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通过日常的科学基金管理工作以及参加RCC试点,我们发现目前在科学基金评审机制方面还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方面,如专家对RCC试点工作的理解不够准确、基金评审培训制度有待建立、自然科学基金委单向选择评审专家的制度存在不足、RCC评审机制的数据采集还不够充分、正向激励的评审机制有待建立等。


2.1改革举措宣讲需进一步加强


为了更好地宣传和推进RCC评审机制试点工作,自然科学基金委专门制作发布了视频和图解,向科学界解释RCC评审机制的概念内涵和基本要求,引导专家负责任评审,提醒和警示专家为不负责任的评审行为担责。但部分专家可能未看到视频图解或对RCC试点工作的理解不全面、准确,误以为自然科学基金委不信任专家。科学共同体内互相的信任是基本的前提。因此必须进一步向科学界澄清RCC的根本目的是改进评审质量,提升透明度。我们邀请试点学科205位通讯评审专家对RCC相关参数的重要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有超过74%的专家认为“不遵守回避或保密制度”“利用通讯评审谋取不正当利益”“会议评审专家公正性状况”这3项参数重要,而不足50%的专家认为“严重延误后拒评”“通讯评审意见用语不妥(‘一句话’或有刺激性语言)”“资助建议的采纳情况”,以及“申请人对专家的通讯评审意见进行打分,评价评审意见对申请人的益处(即‘反评估’)”这4项参数重要,其中,仅有18%的专家认为“反评估”重要(图3)。

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分析原因,可能是通讯评审专家尚不能充分理解RCC评审机制的参数设置逻辑,提示RCC评审机制的宣讲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2.2评审专家的资质认证和培训机制尚未建立


同行评议专家除了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实践经验、敏锐的洞察力和较强的学术判断力,还应具有良好的学术诚信和科研道德。实行专家资格审查制度是保证评议结果的科学性、公正性、权威性的前提。学科在维护专家库的工作中,有时难以准确掌握专家的动态信息,如是否全职工作、是否出国等。通过个别访谈,有专家建议自然科学基金委加强与依托单位的联动。以电子邮箱为例,依照国际惯例,科学家作为通讯作者进行投稿(例如Elsevier杂志社的BiochemicalPharmacology)、投稿时推荐审稿人(例如Springer杂志社的ActaGeodaeticaetGeophysica)以及写推荐信时须使用机构电子邮箱(InstitutionalEmailAddress)。而目前无论申请人和评审专家,使用私人邮箱地址提交申请和评审项目的不在少数,甚至使用QQ邮箱也并不罕见。由于私人邮箱难以确认使用者的真实身份,这就为营私舞弊提供了空间。如2017年爆发的施普林格撤销发表于TumorBiology的107篇论文事件,导火索便是评审专家资质与审稿结果造假。


对同行评议专家的培训长期以来严重缺失,可能导致同行评议质量难以得到保障,而绝大多数专家希望获得相关培训。从逻辑上看,信誉是驱动力,评审人如果珍惜自己的信誉,就会负责任地进行评审,并在评审中做出贡献,包括对申请书中设计的研究工作给出学术方面的具体指导。被邀请参与自然科学基金委通讯评审的专家,大多数已经获得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是专业领域的科学家。然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体系复杂。尤其是不同类别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有不同的定位。由于科学基金深化改革全面开展分类评审,不同“科学问题属性”的项目,在学术评价标准上不尽相同。评审专家需要较长时间去了解科学基金资助体系和科学基金深化改革的各项举措。由于专家往往缺乏科学基金管理的经验,很难充分理解评审程序,对评审专家的系统性培训是急待实现的。


2.3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自2003年起自然科学基金委全面实行电子化申请,2004年实行网上遴选、指派同行评议专家,提高了评议工作效率,实现了基金项目评审意见的全文反馈。全文反馈大大促进了同行评议工作的透明度,进一步增加科学基金评审过程的权威性;也有力地推动科学思想的相互交流,推进基金评审的公正性和科学性,加强了对评议人的监督。RCC评审机制试点工作旨在“引导”专家负责任的评审,但尚无任何“反馈”机制是面向专家的。在RCC试点工作的个别访谈中有专家建议:希望得到关于所评审项目最终获资助与否以及其他评审专家评审意见的反馈。我们由此设计了问卷,对205名参与RCC评审机制试点的评审专家进行调研,92.2%(189/205)的专家希望自然科学基金委在会议评审后向其反馈该项目获资助与否结果(图4A),87.3%(179/205)的专家希望自然科学基金委向其反馈所有专家对项目的通讯评审意见(图4B)。资助机构单向选择评审专家的制度是目前同行评议经常被诟病的缺陷。

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当前,同行评议专家难以主动选择与自己学术领域相近的申请书进行评审,大多是被动地等待学科项目主任派发申请书。随着学科交叉趋势加剧,单向选择评审专家的制度降低了专家与待评申请书间的契合度,并进一步增加项目主任、申请人与专家间的信息沟通障碍。


2.4数据的记录问题


“完善评审机制”改革的一大举措是完善计算机辅助指派,这为科学遴选评审专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支撑。“智能”指派提高了送审效率,是实现评审工作“分类、科学、公正、高效”的关键一步。然而,目前的计算机辅助指派精度还不够高,亟需优化算法,进一步提升准确率。“讲信誉”的采集指标应兼具多元化和个性化,多元化可通过综合分析评审专家的评审数量、质量以及“反评估”信息来实现;个性化则应考虑评审专家的年龄、性别、国籍以及评审项目的类别进行差异化分析。建议对每位专家的评审工作进行综合分析,如对评审专家评审项目数量、评审意见与最终资助与否的契合度、个人“反评估”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从多个指标综合体现专家的“贡献”程度。这个建议的前提同样也需进一步提高计算机辅助指派的准确度,以保证数据分析结论的可靠性。


2.5正向的激励机制有待建立


构建RCC评审机制的目的之一是以“计贡献”方式给予评审专家正向激励,因此如何正向激励以更好地发挥RCC评审机制的引导作用,是笔者参加试点工作之后不断思考的问题。将科研人员的评审工作计入其学术贡献中,是公认的对评审专家最好的激励方式。Wiley出版社调查研究了审稿人对同行评议的态度,结果显示:审稿人认为同行评议报告应作为科研产出被认可,如果研究机构承认审稿对学术的贡献,他们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参与同行评议[7]。然而,专家通过同行评议做出的学术贡献需要量化和比较[8],这是学术出版行业和资助机构在不断探索和改进的方向。目前RCC评审机制仍以监督、规范评审专家为主,正向激励的机制尚未建立。


通过调研世界主要科研资助机构的运行情况,除了发放评审费,我们没有发现资助机构有明确对评审专家开展正向激励的举措。通过调研世界主要科学出版集团的同行评议发现,比较常见的正向激励方式是杂志社发送感谢信(在评审人提交评审意见后发送电子邮件、颁发证书、与Publons合作并利用其平台记录专家的同行评议等;比较少见的如AnnalsofSaudiMedicine杂志给审稿人授予继续教育学分,Heliyon杂志在PDF稿件中以水印形式表达对审稿人的感谢。从出版社层面,Elsevier拥有独立的审稿人中心(ReviewerHub)①,用于记录专家的同行评议并提供可下载的同行评议证书,而其他主要出版社均与Publons建立合作关系(表1)。生物医学领域的期刊杂志普遍以感谢信形式表达对审稿专家的认可,其正向激励举措总结为表1。SCIENCEDOMAINinternational出版社向审稿人约稿、减免版面费,以及遴选年度评审专家名人堂成员②。对200位通讯评审专家的问卷调查显示,接近70%(139/200)的专家支持自然科学基金委参照Elsevier出版社建立ReviewerHub的做法,对专家历年参与的通讯评审进行记录,并提供可下载的电子证书,60%(120/200)的专家支持自然科学基金委综合评审数量、质量和时效性等,评选优秀通讯评审专家并颁发证书(图5)。这一结果,在另一个205例样本的独立问卷中得到验证。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