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佬之下,万人之上”:虚荣心,害了多少年轻学者
2022-08-22 13:23:33 作者:拙棘 来源:学术星球 分享至:

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前几天看田余庆先生的文章,里面提到:


学术上有个自我定位,要自律,要谦和,要向学问大的人比自己的不足,要有乐于听不同意见的习惯,而不搞唯我独尊。多掂量自己分量之不足,不要沉湎于搞自我欣赏,搞独霸.......做学问一有了称王思想,学问就再也不能前进了,而且会掉下来。所以学问越长进,越要夹尾巴。


这话对不对我不敢说。我个人的粗略看法是,胜负心乃至虚荣心,本身当然格调不高,但不一定会带来坏结果,很多时候恰恰催人奋进(想想何炳棣!)。但过分看重这些确实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对于做学问来说,争强好胜、虚荣自负好不好似乎不能一概而论,它可能好,可能坏。


什么时候好,什么时候坏呢?当虚荣心促使你去努力提升学术能力的时候好;当虚荣心引导你美化自己的实际水平时坏。


这篇文章简单谈谈后一种情况。


面对批评,面对“自己的学问可能有缺陷”的可能性时,人的本能反应是进行心理防卫:否认自己有问题,努力合理化自己的现状。


这种心理防卫的一大根源是对未知的恐惧,是拒绝走出思想舒适区。能够克服这种心理弱点,相对客观地评估自己的状况是很难得的一项品质。


这种心理防卫的典型表现是什么样的呢?就是漫画化地贬低那些对立观点,比如做定性的觉得做定量的都是头脑简单的迷信科学者,做大陆哲学的觉得做英美哲学的只能欣赏雕虫小技,不懂得真正的深刻,诸如此类。


这些观点真诚吗?很大程度上是真诚的,不然他们也不会一开始走向、现在还坚持自己的路子。但这也可能是学不了数学、逻辑学的人,在恐惧不安下的自我安慰手段。——诸如此类的“诛心之论”都只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泛泛而谈时,我们只能勾勒各种可能性。


与之相反相成的一个表现就是抱大腿,把自己的荣辱得失和某个学者、某个学派的地位联系起来。比较常见的是翻译了某个学者的书,然后就死心塌地要当他的中国地区独家代言人了。也有可能就是硕士、博士论文研究了某个人,便把自己归入其门下。于是,批评这个学者就像是批评他自己,第一反应就是暴跳如雷、反驳否认。


最奇葩的表现是,这种私淑弟子不仅拒绝别人批评自己的学术偶像,有时甚至连赞扬都不行:你凭什么夸他?你真的懂他吗?我读他的时候你还在读教材呢......


这类私淑弟子特别希望树立这样一种幻想:就好像那些大佬们建了一个外人无法加入的聊天群,自己呢虽然也没有入群的资格,但有机会看到聊天截图,所以拥有了对大佬的独家解释权,在整个鄙视链上占据了一个承上启下的独家供应商地位,大佬之下,万人之上。

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他们也喜欢谈自己在人格风范、学术旨趣上和偶像大佬的相似处,意思是,虽然跟偶像比还有差距,但自己比较接近了,至少是走在正道上的。


总之,大佬之下,万人之上。


旁观者不难看清,这种人真正在乎的不是学术观点的对错,而是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但可笑的是,别人可能丝毫没有把他和某个学者绑定在一起的意思,甚至根本不在乎他这个人,但他总是时刻觉得“你们是不是看不起我?”


怎么克服这种虚荣心的负面影响呢?


我也没什么成熟的想法,相反,前面的批评很大程度上是自嘲,因为我十足后悔自己因为一些心理防卫而没能更早地去读一些更难的东西,时常感叹自己硕士三年都在自鸣得意中浪费掉了。


有一个方法确实值得一试:多读自己不喜欢的东西,特别是,自己不喜欢,但一些挺可靠的人又觉得很好的东西。这样就能多保留一点突破自我局限性的希望。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