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巨擘!这所强校,擅长创造“奇迹”
2022-07-26 11:22:15 作者:青塔人才 来源:青塔 分享至:

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一所高校,与国同龄,见证并参与了祖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工业化的进程里,记载着学校一代代师生奋进向上的故事。


她是我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面向新中国工业体系建设亲手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意义非凡。


她,便是大连理工大学(简称“大工”)。


建校73年的她,如今是国家“985工程” “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2022年顺利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


黄海之滨,人杰地灵。“两弹一星”元勋王大珩、中国军事通信工程奠基人毕德显、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彭士禄院士等大批顶级人才相继从学校走出,为国争光。


近日,学校再发Science,彰显强校实力。

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与国同龄,卓越贡献


与国同龄的大工,国家的工业发展史里有着学校的科研成果发展史。


从新中国第一台激光器到第一艘核潜艇,从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到第一座现代化油港,再到世界首颗20kg量级亚米级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大工师生,创造了新中国科技史上多个“第一”。


我国首枚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胖五”、国产航母、C919国产大飞机、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多次刷新世界纪录的“蛟龙号”……让世界为之惊叹的“奇迹”里,都凝聚着大工名师的卓越贡献。


作为中国最早建立的四所重点工学院之一,学校代表了当时工学的最高水平。步入新时代,学校入选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将时代使命和爱国奉献热情进一步体现在其科研贡献中。


近5年,大连理工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面向国之所需,聚焦国家级重大问题,获得国家“三大奖”12项;由郭东明院士领衔的“大连理工大学高性能精密制造创新团队”,荣获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创新团队),是当年获此奖项的唯一团队;根据青塔统计,在2016-2020年度国家科技发明奖得奖单位中,大连理工大学斩获科学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居于全国高校前三。


日前,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2021年度辽宁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大连理工大学共获得科技奖励20项,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辽宁省科技奖励一等奖9项,位列全省第一,创下校史新高!


科研成果离不开“硬核”的平台与学科实力支撑。大连理工大学拥有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平台,为校内科研人员提供有力保障。

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雄厚的学科实力是学校为社会做出卓越科研贡献的重要支撑。学校的力学、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20个一级学科入选辽宁省一流学科建设项目;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7个学科进入A类;还有12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百分之一,4个学科领域位列世界前千分之一!


这是中国的大工,是党的大工,我们相信,在时代的下一篇章,大工师生还会带给世人更多惊喜。

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精锐之师,涵育英才


大连三面环海,环境绝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有“国际花园城市”的美称,是适合工作与生活的诗意之城。


坐落于这颗“北方明珠”的大连理工大学,依山傍海,校园环境优美,形成一校、两地(大连市、盘锦市)、三区(大连凌水主校区、开发区校区、盘锦校区)的办学格局。学校不仅有一流的科研平台和一流的的科研环境,还为人才提供极具竞争力的薪酬、安家费等福利保障;大连理工大学附属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均在大连市教育领域负有盛名,人才子女教育无后顾之忧。

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聚焦国家战略,服务国家需求,学校制定出台《星海人才培育计划实施办法》,通过重点支持和政策激励,让青年人才可以大展身手,卓越发展。


优越的工作与生活环境,让学校集结了一支结构完整、潜力无限的人才队伍。

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菁英荟萃的大工,今年表现依旧亮眼:


学校荣获第二届辽宁省专利奖一等奖;牵头研制的项目入选“2021年中国十大海洋科技进展”;石川教授、金属凝固与电磁调控团队获评“大连最美科技工作者(团队)”……


7月1日,解兆谦教授在Science上发表文章,7月15日,邹丽教授因其在海洋工程环境与深海矿产资源开发等方面的突破性进展研究,荣获第十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成为学校首位该奖项获得者;学校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李玉成教授获国际近海和极地工程师协会(ISOPE)Jin S. Chung奖,也是目前唯一获此殊荣的中国学者!

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年轻博士在大连理工大学的支持下,同样有充足的机会获得快速成长。今年34岁的张晓,2018年进入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流动站,如今已是校内教授,面向新能源领域国家重大需求,已发表2篇NS论文。学校33岁副教授王立君,曾依托大连理工大学入选2019年中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如今针对计算机视觉,包括视觉跟踪,深度估计等前沿课题进行研究;已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项博士后面上项目,屡获重量级奖项……


博士后们的丰硕成果源于大工优秀的博士后流动站。大连理工大学1985年开始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全国首批设站单位之一,现有2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最近一次国家博士后流动站评估中,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机械工程、水利工程4个流动站评估等级为“优秀”,其余22个流动站评估等级为“良好”。在这里,顶级学者坐镇,领军人物做青年人的指引者,强强联合,带领青年人航向光明未来。

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建校70余载,大连理工大学尚且年轻,却已具架海擎天之势,成为不少专业博士渴望加入的“精锐之师”。如今,学校已开启博士后招聘,届时,学校将迎来更多年轻血液,学校也将支撑着“追梦人”,为创造下一个“第一”与“奇迹”而努力!

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Part 1 岗位要求


在国内外知名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不超过3年,身体健康,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扎实的研究基础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原则上不超过30周岁。


Part 2 薪资福利


薪资体系


1. 聘期3年,全口径工资为25-30+万元/年(不含科研提成和团队绩效)。


2. 认定为大连市青年才俊,提供安家费30万元*。


3. 认定为“兴辽英才计划”博士后并留辽工作的,可获30万元奖励*。


*地方政策请以最新文件为准,如需了解省市最新政策,可根据文中联系方式咨询学校工作人员。


福利待遇


1. 按照学校预聘师资进行管理,享有学校教职工同等福利待遇,如用餐补助、健康体检等。


2. 解决子女入托、入学,提供大连市最优质的基础教育资源。


3. 优秀出站博士后可申请学校教师岗位。


外部支持


1. 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生活补贴20万元/年,为期两年,科研经费共23万元(面向国内博士)。


2. 国家博士后交流计划引进项目:生活补贴20万元/年,为期两年(面向海外博士、外籍博士)。


2022年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第二批)申报工作已启动,详情可点击此处查看申报


3. 学校派出专项计划:给予额外生活补助,采用海内外知名教授双导师联合培育机制,将优秀博士后派出至国外优秀高校、研究机构研修。


Part 3 联系方式


校人力资源处联系方式


联系人:雷老师、李老师


邮箱:postdr@dlut.edu.cn


联系电话:0411-84708712,0411-84708717


各流动站联系方式

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Part 4 优秀博士后榜样


张晓

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张晓,1988年出生,大连理工大学教授,2018年进入化学工程与技术流动站,2021年晋升教授,面向新能源领域国家重大需求,围绕新材料制氢以及碳一资源转化利用等热点课题,取得了重大成果:从新型催化材料的裁剪设计和新的分子活化转化方式入手,一方面寻求提高本征催化活性及使用寿命的催化新材料;另一方面,从根本上变革分子活化转化路径,寻求新的活化方式与反应新过程,力争在能源催化转化领域中新材料设计以及产业应用上实现突破。这些工作得到了世界知名期刊的高度关注和认可,以第一/共一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其中包括《Nature》和《Science》等。在站期间,入选中国科协第六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荣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CPCIF- Clariant可持续发展青年创新奖”-卓越奖、中国化工学会“化工与材料京博博士论文奖”-优秀奖等。


王立君

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王立君,1989年出生,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2019年中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大连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视觉,包括视觉跟踪,深度估计等课题,取得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得到世界顶级同行的高度认可,分别于2018年和2020年获得VOT国际视觉跟踪算法大赛长时跟踪组和RGB-D组冠军,获评中国图象图形学会2019年优秀博士论文奖,及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三)。在本领域顶级会议和期刊(IEEE CVPR, ICCV, ECCV, TPAMI)上发表论文数十篇,被引次数超3000次。

640.jpg

注:如有疑问可联系青塔人才小编号cingtajob4,邮件投递请抄送job@cingta.com。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