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这些“双非”冲进世界前50!
2022-07-26 11:10:56 作者:软科 来源:软科 分享至:

一流学科,成就一流大学。在“双一流”建设的滚滚浪潮中,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成为中国高校向世界一流大学奋进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从统筹推进到深入推进,我国高校勇毅笃行,竞相发展。其中不少非“双一流”高校剑指一流,厚植学科,办学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7月19日,2022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正式发布。此次排名的对象为全球5000余所大学,共有来自96个国家和地区的1800余所高校最终出现在各个学科的榜单上。164所非“双一流”高校以黑马之姿跃进世界舞台,彰显了非凡的学科实力。他们没有“双一流”荣耀加身,却凭借比肩一流的实力水平载誉而归,绘就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华彩篇章,亦让世界为之瞩目。

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突出重围,闪耀世界!


在2022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非“双一流”高校上榜学科数统计中,深圳大学学科建设成果显著,以30个上榜学科遥遥领先,实力首屈一指;江苏大学位居第二,18个上榜学科熠熠生辉,彰显水平;青岛大学则以17上榜学科紧随其后,排名第三。此外,广东工业大学(16个)、山东科技大学(15个)、浙江工业大学(15个)同样表现亮眼,位列前五。


秉承改革基因的深圳大学疾驰发展,六年间上榜学科数量由2017年的4个提升至30个,迈进世界前50的学科数量屡创新高,纳米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交通运输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通信工程、生物医学工程6大学科成功跻身世界50强,学科建设“数”“质”并行,“深大速度”名不虚传。瞄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目标不动摇,深圳大学进行了长远的科研与学科布局:高水平科研平台布局已成规模,拥有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学科布局上也形成了光电技术与材料学科群、智能信息处理学科群、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学科群等新兴学科与交叉学科集群,为深圳大学学科高峰加速崛起打下坚实基础。昂首阔步的深圳大学,未来必将实现跨越式发展,上演“新深圳速度”。

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底蕴深厚的江苏大学以18个上榜学科凸显实力,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仪器科学3个学科进入世界前50,在国际舞台上发光发热,学科水平出类拔萃。从百年时光中走来,江苏大学取得了一系列创新突破成果,学校水泵相关研究成果广泛运用于南水北调、太湖流域治理等大型工程;研发的“一种轴向喂入式稻麦脱粒分离一体化装置”斩获我国农机收获领域首项国家专利奖金奖……打通关卡、实现关键技术创新,是江大人勇立潮头,赢得高光时刻的缩影。耕耘不辍,江苏大学同样人才辈出,著名农业机械专家、内燃机专家、排灌机械事业创始人戴桂蕊,中国高等院校农业机械学科创始人高良润,著名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专家、中国检验医学高等教育的奠基人之一刘恭植……一个个名字如夜空中的繁星,成为江苏大学赓续学脉、创新育人典型代表。


青岛大学以17个上榜学科位居非“双一流”高校前列,学科建设成绩斐然。成绩的取得并非一朝一夕。“十三五”以来,青岛大学科研成果卓著,承担了千余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发表了近两万篇SCI收录论文。百十余年来,学校教授高深学问,养成硕学闳才,应国家之需要,薪火相传,砥砺奋进,从这里走出了40余万优秀校友,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根植齐鲁大地,立足青岛而发展,青岛大学在融合发展中形成了医学教育区域优势明显,工科教育行业特色鲜明,理科、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扎实推进,师范教育快速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及文化创意新兴学科加快孕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在本次排名中,广东工业大学16个学科上榜,其中控制科学与工程彰显学科实力,跻身世界50强。该学科不仅是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也在教育部第四次学科水平评估中排名中进入前10%(A类)。因图强而生,因质量而立,因改革而兴,因人才而强的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师资力量雄厚,以谢胜利教授为带头人的“控制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入选了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为学校打造高水平学科保驾护航。面向新发展阶段,《广东工业大学“十四五”规划》提出构筑学科高峰高原、办好揭阳校区等10项建设任务。勇开新局,广东工业大学正乘势而上,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加快推进高水平学科建设。

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以工见长的山东科技大学拥有15个上榜学科,学校龙头学科矿业工程彰显核心竞争力,进入全球10强。山东科技大学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院应时代需要而生,随社会发展而兴,已有70余年的发展历史,是学校办学历史最长的学院。近年来,学校着力构建强工、厚理、精文的学科体系,大力夯实高质量发展之基。弦歌不辍,山东科技大学培养的毕业生中已经成长出5名两院院士、3名发达国家外籍院士,涌现出一大批科坛巨匠、工程精英等,在中国天眼、嫦娥五号、珠峰测量等国家重大项目中都有他们的身影,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面向未来,山东科技大学奋进新时代,抢抓新机遇,正努力实现新的跨越。


实力不凡的浙江工业大学凭借15个上榜学科,位居前列。其中化学工程学科成功进入世界前50。今年以来,浙江工业大学在科研领域硕果累累,2月首次以第一完成单位刊发Science,实现了学校历史上的突破;6月首次登上Cell,连创新高。不仅如此,浙工大还拥有众多国家级、省级重点科研平台,2020年度2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寅初、郑裕国等名师大家,可谓师资雄厚、名家荟萃。天高海阔帆正劲,乘风破浪谱新篇。以一流学科建设为主线,浙江工业大学着力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实现新的突破指日可待。


强势学科,力压群雄!


世界一流学科意味着一流的人才培养、一流的学术成果、一流的师资力量等,学科水平能够在世界竞争舞台中赢得一席之位,是高校耕耘不辍,用智慧潜心浇灌的伟大成果。尤其对于非“双一流”高校来说,能够进入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前50的学科,更是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底气和动力。


在本次排名非“双一流”高校世界前50学科统计中,共有20所非“双一流”高校拥有世界前50学科。深圳大学以6个入围学科强势登顶,江苏大学以3个入围学科位居第二。此外,福建农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等高校表现不俗,均有2个学科进入世界前50。

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福建农林大学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农学2个学科进入世界前50,其中食品科学与工程跻身世界20强,表现优异。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拥有福建省唯一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近年来,学院承担国家863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重大专项等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00多项,同时,学院依托学科优势,通过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在省内食品行业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奋进不止,福建农林大学还聚焦交叉融合,重塑新农科学科专业体系,如新增智慧农业、食品营养与健康、农业智能装备工程等一批新农科专业,努力探索具有福建特色的国内一流新农科建设“福建模式”。

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南京工业大学的化学工程、纳米科学与技术2大学科成功进入世界50强,分别排名世界第22、第39,实力不容小视。学校化学学科获批“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化学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2020年),应用化学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疫情时期,南京工业大学化工学院教授陈苏课题组研发的一种功能高分子材料投入量产,每天可生产8吨口罩滤芯层原料,这将极大缓解市场上N95口罩严重紧缺的局面。秉持为国科研为国育才理念,面向行业产业发展培育人才在南京工业大学已经蔚然成风。聚焦高水平大学建设和一流学科创建,南京工业大学固本强源,协同创新,正以稳健的步伐向一流迈进。


作为农业大省的农业高校,山东农业大学发挥优势,农学、兽医学2大学科进入世界50强。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历史可以追溯至1906年成立的山东高等农业学堂,不仅涌现出余松烈、李晴祺等一大批名师大家,培养出李振声、朱兆良、山仑、李培武等一批两院院士和顶尖人才,还先后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各类成果奖80多项。山东农业大学孔令让团队的抗小麦赤霉病成果入选了202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为解决世界性难题找到“金钥匙”。厚植“三农情怀”,勇担强农兴农之使命,山东农业大学勇攀农业科技高峰,不断取得新突破,未来可期。


扬州大学此次共有13个学科上榜,兽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2大学科跻身世界前50,其中兽医学学科位列世界第4,学科水平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扬州大学兽医学院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02年由我国爱国实业家张謇创建的通海农学堂。多年来,学院为江苏省乃至全国培养了一大批动物医学专业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毕业生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教授、学者,有全国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有业绩突出的优秀中青年企业家和省、市、县的党政领导人,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成为我国兽医行业的中坚力量。今年7月,扬州大学召开高水平大学与学科建设专题报告会,再次着眼一流学科建设,持续推进学科内涵核心指标更高质量发展。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扬州大学以质图强,力争一流,必将续写新的辉煌。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龙头,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漫漫征途中,非“双一流”高校锚定目标,砥砺向前,以不断攀高的世界一流学科水平坚定“双一流”建设的道路自信,在世界舞台发光发热。向着世界一流迈进,寄托着无数人期许和厚望的非“双一流”高校勇担使命、勇往直前,正在持续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创造惊喜!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