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教授吐槽985高校“学生全废了”;华师违规为留学生庆生引争议,校方最新回应;同济大学副校长旁听网课被点名提问……
2022-04-11 16:50:20 作者:AEIC学术交流中心 来源:AEIC学术交流中心 分享至:
学术热点

01 「基因编辑婴儿」涉案人贺建奎出狱?本人接通电话但未做回应

近日,有网友发帖称,“基因编辑婴儿”案涉案人、南方科技大学原副教授贺建奎已出狱。


时间线回顾:

2018年11月26日,贺建奎因“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引发轩然大波。业内专家对实验的动机和必要性、实验过程的合规性、实验影响的不可控性都提出质疑。

2019年1月21日,南方科技大学研究决定解除与贺建奎的劳动合同关系,终止其在校内一切教学科研活动。

2019年12月30日,“基因编辑婴儿”案在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

贺建奎等3名被告人因共同非法实施以生殖为目的的人类胚胎基因编辑和生殖医疗活动,构成非法行医罪,分别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法院依法判处被告人贺建奎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百万元。

02  违规聚集为留学生庆生?华东师范大学发布情况说明

最近,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中心为留学生过生日的视频引发关注。

校方随后发布了相关情况说明。


此事最初争议主要有两点:

1.华师大在疫情期间为留学生办生日聚会,是否代表留学生有超越我国防疫规定的特权?

2.华师大是否曾给自己国家的学生办过生日聚会?这样的举动是否对本国学生不公?

而在最初争议过后,校方回应“越是在特殊时期困难时期,就更应该宣传一些乐观积极的”。

因此引起较大的网络舆论,才有了最新的解释说明。

高校动态

01  同济大学副校长旁听网课,突然被老师点名:“顾祥林有没有听懂?”

近日,上海同济大学学生上网课时,校长进入线上会议室听课。突然被任课老师点名回答问题。

网传视频显示,原本正在认真讲课的老师似乎是看到有学生进入线上会议室,于是点名这位“同学”并问道:“顾祥林是不是有什么话讲?”

对方回答“没有”后依旧继续追问“是什么原因,为什么会这样”。

而这名“同学”回答说:您继续讲,我是来听课的。

这时,老师才反应过来听课的“学生”其实是校长,道歉后继续讲课。

同济大学党委宣传部一老师解释道,平日里,学校的教学督导专家为监督教学,可以推门去教室,如今因疫情原因转到线上教学,“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当转到线上教学的时候,学校就提出来线上的巡课也要加强。”

 

 

02  杭电AI王炸班冲上风口浪尖,本科没毕业就拿年薪百万,人均起薪30万+

 


最近,#杭电一学生还没毕业年薪已过百万#的词条冲上热搜。

说的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一个人工智能本科班的一位大二学生,还没毕业就进腾讯搞研发、获得百万年薪。

该生所在班级又被称为“王炸班”:

就业的,人均起薪30万+,考研的,在今年高难度下共34人上岸,其中17人考上985。

而这所学校之所以就业这么好,主要归功于两点:学科实力和地理优势。

学科方面,杭电的计算机学科评级为B+。全国共有23所高校与它同级,其中不乏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大连理工等985高校。杭电是其中唯二的双非院校。

地利方面,杭州近几年来互联网氛围愈发浓厚。杭电一直在积极与不少大厂开展了校企合作,于是也就有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便利。

 

03  一高校123名师生感染新冠,源头仍未定!

 


根据江苏省宿迁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通告公布的消息,4月6日宿迁市新增39例无症状感染者,其中有37例为宿迁泽达职业技术学院师生。截至4月6日,该学院已累计报告123例感染者。

该校自2月20日开学以后就一直实行封闭管理,原则上不允许外出。为何封闭管理校内还会发生聚集性感染?目前疫情源头尚不清晰。

 

 

国际视野

 


 

01  2021中国在美留学生近35万,同比减少8%

 


ICE官网提供的数据显示,2021年来自中国的留学生人数为34.89万,高于排在第二位的印度(23.28万)及排名第三的韩国(5.87万)。

据美国侨报网报道,美国联邦移民和海关执法局(ICE)6日发布2021年度学生与交流访问学者项目(Student and Exchange Visitor Program,简称SEVP)年度报告,详细介绍了在美国际生人数,显示出持续两年的新冠疫情对留学形势造成的长期影响。

根据学生和交流访问者信息系统(SEVIS)数据,2021年,持F-1和M-1签证的留学生总数为123.67万人,较2020年减少了1.2%。

F-1是最常见的学生签证类型,用于在美国政府承认的院校就读;M-1签证适用于希望在美非学术或职业教育机构进行学习或培训的留学生。

全球共有224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持F-1和M-1签证赴美接受教育,中国和印度留学生人数之多使亚洲成为最大的生源地,占全美国际学生总人口的71.9%。

 

02  为了给学生科普制毒,狠人教授在实验室里自制 160 瓶冰毒,结果导致化学物质泄漏……

 


美国2名大学教授被指控合伙在学校实验室里自制高纯度冰毒,而据其中一人供述,他这么做的「初心」,不为钱,不为名,更不是为了贩毒,就为了还原《绝命毒师》情节,给学生们「科普制毒过程」。

最后,陪审团竟然真的相信他是无辜的,得以无罪释放……

涉事的 2 位教授泰里 贝特曼 (Terry David Bateman) 和布拉德利 罗兰 (Bradley Allen Rowland),都是亨德森州立大学的化学副教授,贝特曼擅长有机合成,罗兰则专精于理论化学研究。


2014 年,贝特曼找到罗兰,表示自己找到了一大堆苯乙酸。罗兰心领神会的私下又和贝特曼勾兑一番,顺利达成合作制毒的共识。

从此,两人开始了合成冰毒的大项目,他们不仅把工作地点选择在了学校的实验室里,甚至干脆把装有冰毒的小瓶子存放在办公室的保险箱里。

2019 年 10 月 7 日晚上,该校法学实验室发生化学物质泄漏。警方在实验室中除了发现有合成冰毒的中间产物苯丙酮和氯化苄,还搜出了160个装过冰毒的瓶子。

事发后,贝特曼一口咬定自己从未参与制毒的过程,说那些文件只是为了给学生们科普《绝命毒师》里老白制毒的过程……因此最终被无罪释放。

而罗兰不仅要面临牢狱之灾,还要付给学校 3.5 万美元的赔偿金——这笔钱用来清理被化学物质泄露糟蹋的实验楼。

 

03  第7个!Frontiers再获国家级出版协议

 


近日,瑞士与总部位于洛桑的开放获取出版社 Frontiers 签订了一项新的国家级出版协议,以加强其对开放获取的投入。

该协议自 2022 年 3 月 1 日起实行,为期一年,将为来自 18 个研究机构(其中包括医院)的作者们提供支持,使其能够在 Frontiers 旗下的 146 本期刊上发表文章。

该协议将有效提高作者们的学术影响力,并帮助其在 Frontiers 旗下期刊所涵盖的 1,100 个学术科目中快速传播其研究成果。18 个机构将通过瑞士学术图书馆联盟(Consortium of Swiss Academic Libraries, CSAL)预先付费。

对于 Frontiers 而言,这项协议意味着继奥地利、卢森堡、挪威、卡塔尔、瑞典、 英国之后,第七个国家级出版合作伙伴关系的达成。除此之外, Frontiers 还与其他 10 个机构组织建立了伙伴关系,其中包括了与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奥地利科学基金(Austrian Science Fund, FWF)和卢森堡国家基金(Luxembourg National Fund)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

随着该协议的达成,全世界约 600 多个独立机构可以通过极具成本效益的方式无缝获取 Frontiers 的服务。Frontiers 将继续支持各个机构建立在全球范围内向开放获取过渡所需要的框架和基础设施,并继续进行大胆的尝试。

 

 

 

 

科研进展

 


 

01  Nature封面:城里人为什么容易路痴?

 


在最近一期的Nature封面文章中,研究人员发现:在空间拓扑结构复杂、信息熵值高的地方成长可以获得更强的空间导航能力。

研究人员通过嵌入在电子游戏中的认知任务,测试了来自全球38个地域的397162人的非语言空间导航能力。

并利用香农提出的信息熵,建立了对街道网络复杂性的衡量标准,从而对人类的空间导航能力进行量化。

经过计算,研究人员得出了38个地域最大城市的平均街道网络熵值 (SNE):发现熵越小,城市街道网络就越简单、越有序。

之后,研究人员定义了「找路表现」指标(wayfinding performance,WF),它在控制变量的同时,记录了参与者在找路时的效率。还将参与者的找路能力和所在地域关联了起来,并制作了一个线性混合模型(LMM)。


38个地域的SNE和环境效应

(正值表示在城市以外长大的参与者有优势)

a. 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b. 左:不同SNE的例子,低(美国芝加哥)和高(捷克布拉格);中:街道方位的分布,以10°为单位分为36个区间;右:每个地域的平均SNE与环境效应大小(随机环境斜率)的关系。

总结来说,人们更擅长在与他们长大的地方拓扑结构相似的环境中找路,也就是城市以外长大的人更擅长在复杂空间中进行导航。

此外,人们空间导航的能力整体而言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衰退。

 

02   零的突破!6所高校、2所“双非”顶刊发文

 


2022年,我国高校在三大期刊的发文表现优异。

华东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江南大学6所高校均实现历史性突破,首次以第一完成单位(通讯单位)/第一作者身份登上Nature/Science/Cell,助力我国在相关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也体现了这6所学校强大的科研实力。

4月6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Nature在线报道了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生物学与动态化学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朱为宏教授、田禾院士和英国利物浦大学Andrew Cooper教授基于动态化学构筑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研究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博士后张维伟为论文第一作者,朱为宏教授和Andrew Cooper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这是华东理工大学首次以第一通讯单位在Nature杂志上发表学术研究论文。


3月18日,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刊发了以北京工业大学材料与制造学部王立华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张寅为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工业大学材料与制造学部韩晓东教授、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朱廷教授以及北京工业大学原副校长、浙江大学张泽院士为通讯作者的研究论文——《Tracking the sliding of grain boundaries at the atomic scale》(原子尺度追踪晶界滑动)。这篇论文是北京工业大学首次以第一完成单位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标志着北工大在晶界滑动塑性的原子机制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


2月17日,浙江工业大学陶新永和南洋理工大学楼雄文共同合作,在Science发表题为“Self-assembled monolayersdirect a LiF-rich interphase toward long-lif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的研究论文。

这是浙江工业大学首次以第一完成单位发表Science正刊,取得了办学历史上的新突破。


2月16日,国际顶级学术刊物Cell在线发表了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前沿交叉研究院联合中山大学医学院以及军事兽医研究所等国内外单位完成的研究论文:“Viromecharacterization of game animals in China reveals a spectrum of emergingpathogens”。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为南京农业大学粟硕教授(Lead contact)、中山大学施莽教授、悉尼大学爱德华·霍尔姆斯教授。

该校博士研究生何婉婷、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侯新、该校硕士研究生赵晋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这是南京农业大学首次以第一通讯作者单位在Cell发表研究成果,也是我国动物传染病防控领域的突破性研究进展。


上海理工大学光子芯片研究院顾敏院士团队联合浙江大学邱建荣教授团队和之江实验室谭德志博士团队在纳米材料全息显示取得重大突破,通过在无色透明的玻璃内部实现带隙可控的三维(3D)半导体量子结构,推开了新型立体彩色显示器的“大门”。1月21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科学》上,这也是上海理工大学教师首次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正刊上发表论文,标志着学校科研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


1月19日,江南大学食品学院胥传来教授研究团队在国际顶尖期刊Nature正刊以长文(Article)形式发表题为 “Enantiomer-dependentimmunological response to chiral nanoparticles”的研究论文。研究揭示了独特的手性纳米免疫佐剂能均衡介导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不但为保护性疫苗研发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治疗性疫苗研发指明了方向。这是江南大学首次以第一完成单位在Nature上发表研究论文。


 

 

科研进展

 


 

01  关注!由于数据异常,蓝柯等人纠正了2篇文章,作者表示由于年代久远,无法找到原始数据

 


卡波西肉瘤相关疱疹病毒 (KSHV) 编码 12 个 pre-microRNA (pre-miRNA)。目前的研究表明,这些 miRNA 参与病毒和宿主基因表达的调节,在维持病毒潜伏期和抑制抗病毒先天免疫方面发挥作用。然而,这些 miRNA 的功能仍然很大程度上未知。

2011年10月19日,原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蓝柯团队在Journal of Virology 在线发表题为“Kaposi's sarcoma-associated herpesvirus-encoded microRNA miR-K12-11 attenuates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signaling through suppression of SMAD5”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miR-K12-11 下调 TGF-β 信号传导,并表明病毒 miRNA 和蛋白质可能通过靶向相同的信号通路在病毒诱导的肿瘤发生中发挥二分法调节。

不过,在2021年1月28日,该文章由于图片重复使用,进行了更正,作者表示由于年代久远,无法找到原始数据。

另外,由蓝柯署名的题为“Epstein-Barr Virus Nuclear Antigen 3C Recruits Histone Deacetylase Activity and Associates with the Corepressors mSin3A and NCoR in Human B-Cell Lines”文章,由于数据异常,在2021年7月12日进行了更正,由于年代久远,无法获得原始数据。


 

02  北航教授吐槽:985高校成高级蓝翔,学生都“废”了!

 


近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位教授,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的吐槽引起热议。

帖子如下:


帖子发布后,引起了网络上的很大争论。

部分网友认为大部分人会因此,也是迫于无奈,毕竟生存为上。如果没有办法好好生活,更不可能有多余的精力去搞学术研究。

也有网友认为,这位教授想的很清楚明白,只有当没有压力的时候,才能去追求更高层次的成功。

 

03  高职大一女生研发菌剂让被污染土壤增产 20% ?

 


近期,一条 #大一女生研发菌剂让被污染土壤增产 20% #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

根据微博视频中的介绍,这种神奇的菌剂叫做丛枝菌根真菌。

大一学生秦同学说,她和团队的另外几名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研发了丛枝菌根真菌的菌剂,这种菌剂可以有效地减少化肥的使用,还可以帮助解决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残留,从而使得农作物可以达到国家的标准,并帮助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增收 20%。

但到目前为止,秦同学的研究课题还没有发表过经过同行评议的研究论文。

而其所在课题组在 2021 年还有其他 4 项和丛枝菌根真菌,主要包括丛枝菌根真菌的分离培养,扩繁、收集,以及施用流程。通过这些专利,只能知道这个课题开始了关于丛枝菌根真菌的研究,但并不能说明他们已经取得了怎么样的进展。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粮食与食品药品学院官网上也没有相关科研进展的新闻报道,秦同学的导师马博士的主页同样没有该项目的详细介绍。

 

 

学术讣告 

 


 

01   缅怀!90岁还在指导学生的科学院院士,走了

 


据天津大学官方消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化工专家,天津大学教授余国琮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4月6日12时在天津逝世,享年100岁。


余国琮院士1922年11月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工系,1945年起先后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匹兹堡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匹兹堡大学任教。

1949年在美国参加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并担任第一届理事,1950年入选美国科学家名录,同年夏冲破重重阻力,毅然返回祖国,在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化工系工作,是首批留美归来学者之一。

1952年起在天津大学化工系工作,1953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历任天津大学化工机械教研室主任,化工系、机械系副主任,化学工程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名誉院长,精馏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余国琮院士是我国精馏分离学科创始人、现代工业精馏技术的先行者、化工分离工程科学的开拓者,长期从事化工分离科学与工程研究,在精馏技术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领域做了系统性、开创性工作。

他提出了较完整的不稳态蒸馏理论和浓缩重水的“两塔法”,解决了重水分离的关键问题,为新中国核技术起步和“两弹一星”突破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面向我国经济建设重大需求,开展大型工业精馏塔新技术研究,奠定了现代精馏技术的理论基础,形成了“具有新型塔内件的高效填料塔技术”,完全打破了国外技术的垄断,有力促进了我国石化工业跨越式发展。

他致力于化工基础理论研究,提出汽液平衡组成与温度关系理论的“余-库”方程,开创了计算传质学新研究领域,引领了化工分离学科领域发展。

 

02  清华计算机系才女意外去世,背后原因令人心痛!

 


上海,一位清华计算机系毕业的才女因疫情中的次生灾害中意外离世。


李昶生于1973年。

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1992级)毕业后,留学美国,并在硅谷工作育有两个孩子。

2018年因先生回国落户上海创业。

2021年因突发脑溢血上海住院治疗。

因过去几周上海疫情严重,3月底防疫管控措施加强。而李昶所在的康复中心发现阳性病人,医院里的病人和看护人员都必须进行隔离。

而李昶当时已失去行动能力,需要护理人员注意及时吸痰。隔离后因护理人员看护病人较多,且不会吸痰,李昶于一天后去世。

年仅50岁。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