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质文物的缓蚀剂保护
2012-10-01 00:00:00 作者:周浩 吴来明 蔡兰坤 来源:《腐蚀防护之友》 分享至:

  金属质文物的缓蚀剂保


  文/蔡兰坤·华东理工大学,周浩,吴来明·上海博物馆


  文物是一个民族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见证。在其保存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自然和人为地损害,特别是金属文物,极易被腐蚀。因此文物的防腐蚀工作就变得尤为重要。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保存下来的金属质文物不仅种类繁多,数量也极其丰富。
 


  中国进入金属时代的时间约始于四千多年之前,和有文字可考证的历史是大体相当的,中国古代冶炼和使用的金属,已证实的有铜、金、铅、锡、铁、银、汞、锌八种,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凡金之属皆从金”,这是“金属”一词的由来。


  金属冶炼和金属工具的制作与使用,是人类从蒙昧到文明的转折点。从夏代到清朝,青的铜和黑的铁,各领风骚两千年,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肇建起着重大的作用。古青铜器以其珍贵的铭文、精致的工艺、优美的造型,在历史研究和艺术探索中占有很高的价值。在人类历史上起过革命性作用的材料中,铁是最重要的,冶铁术的发明是划时代的重大事件。中国至迟在春秋晚期就已发明生铁冶铸技术,其后两千多年的金属制品也以生铁冶铸为基础。金、银的使用最早是从制作首饰开始,在很长的历史时期,这两种贵金属,特别是银在货币、餐具、古玩和装饰品等的制造上广泛使用,推动了中国古代商业和经济的发展。


  金属质文物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中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作为中国历史和古代文明的有力佐证,是我们研究人类历史、文化、艺术和古代金属冶炼等技术发展的极其重要的实物资料。但是,我国大量的金属质文物由于考古发掘出土前腐蚀环境的变化、大气污染的加剧、馆藏保存的环境因素的变化等,劣化变质严重,濒临损坏。


  大气腐蚀破坏


  金属质文物在自然大气环境中腐蚀的本质是化学氧化和电化学过程,除在干燥的馆藏环境中发生表面氧化、硫化造成失泽和变色等是属于化学腐蚀外,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均属于在电解液薄膜下的电化学腐蚀。空气中的氧气是电化学腐蚀阴极过程的去极化剂,水膜的厚度及干湿交变频率、氧的扩散速度、空气中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金属质文物表面层的组成和杂质含量,直接影响其大气腐蚀的过程。


  金属质文物的大气腐蚀破坏的形态还取决于其所处环境的苛刻程度。


  铜质文物


  铜及其合金一般具有很好的抗大气腐蚀性能,其耐蚀性是由于生成有一定保护性的壳层,最具保护性的是一种被称为“黑漆古”的形态。但由于表层中可能含氯化物CuCL2·3Cu0H2,青铜器表面就会产生“粉状锈”,俗称“青铜病”,这是危害较大的一种局部腐蚀。由于大气污染的存在,经过相当长的时间,铜表面会生成典型的表征其特性的铜绿(蓝绿色锈层),如图1所示。根据较近的综合分析结果,铜绿的组成相当复杂且随地区而异,主要成分是铜的一价氧化物和一种或多种碱式铜盐。
 


  铁器文物


  铁器通常是均匀腐蚀。锈层一股可分为两层:接近于基体/锈界面的内层,主要由非晶态Fe00H以及结晶态的Fe304所组成;外层由疏松的结晶态的α—Fe00H和γ—Fe00H所组成。对不同地区、不同的腐蚀环境中的铁器文物,由于各种形态的氧化物、污染物质与Fe的表面反应产物等构成的表面氧化层,成分有所差异。


  银器文物


  银在潮湿的大气环境中容易被含硫化合物加速腐蚀,而生成黄色、棕色或黑色的硫化银薄膜。光洁的银制艺术品如用带有汗液的手接触,也可导致表面变色。在紫外或荧光照射下,有机含硫化合物在银器表面可缓慢地使之变色。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