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保荣:海洋防腐四十年
2012-02-01 00:00:00 作者:徐娜 来源:《腐蚀防护之友》 分享至:

侯保荣:海洋防腐四十年

 

  文/徐娜·本刊记者
 

  “虽然无法根除腐蚀,但相信,在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新的科研成果必将可以有效的控制腐蚀、减少腐蚀为国家带来的损失!” ——侯保荣
 

  中国工程院院士侯保荣出生于山东省曹县的一个小村庄。从小在地头田间长大的他,对于自己的家乡总是不吝赞美。在—次采访中,他曾经说自己是“永远的40岁”,这归功于一个“秘诀”,那就是曹县的好山好水。
 

  侯保荣的母校曹县二中是老革命根据地,当时学校条件十分简陋,没有电灯,只能在煤油灯下读书学习。冬天教室里只生一个火炉取暖,宿舍里没有任何取暖工具,学生就在零下十几度的房间里生活学习。三年困难时期,经常每顿饭就一碗地瓜干。然而学校的老师克服了种种困难,即使饿着肚子也坚持给学生上课。在这样浓厚的学习氛围下,侯保荣一直非常刻苦,成绩也很好。
 

  1962年,20岁的侯保荣考取了复旦大学化学系。1967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从事海洋腐蚀与防护研究工作,从此与海洋防腐蚀结下了不解之缘。
 

醉心“冷门”学科发展
 

  海洋防腐蚀一直被看做是一个“冷门”学科,特别是在40年前。当时我国的腐蚀防护研究刚刚起步,对于腐蚀的很多认识还比较浅显,很多在现在看来很基础的理论,在当时都还没有形成标准,这其中就包括现在已经被人熟知的阴极保护。并且,在环境恶劣的海上工作很不安全。
 

  然而这些困难并没能阻碍侯保荣。为了获得第一手科学数据,他经常穿行于大风大浪之间,在现场实际环境中展开研究。
 

  20世纪70年代,侯保荣先后参与了我国第一座海上采油平台——渤海石油平台,和第一个大型钢桩码头一海陈山码头的防腐蚀工作。
 

  1979年,侯保荣提出了“电连接模拟海洋环境腐蚀实验装置与方法”,这种装置和方法既有长尺试验反映海上整体结构物腐蚀行为的特点,又能节省人力物力,操作简便、易于计量,是一种很好的模拟试验方法。1981年他完成的“电连接模拟海洋环境腐蚀实验方法”,获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目前该方法和装置仍然在海洋所使用着。
 

  由于突出的表现,1985年侯保荣被派往日本留学。他努力钻研的精神和出色的学术水平给日本同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日方曾以优厚的待遇一再挽留他,然而,心系国家防腐蚀事业的侯保荣却婉言谢绝了。
 

“返航”祖国肩负重担
 

  完成学业后,侯保荣立刻回到了祖国,投入到新的与海洋腐蚀作战的工作中。在1988年至1996年期间先后成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并担任腐蚀与防护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并在1994年获得了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
 

  1997年,侯保荣撰写的《海洋腐蚀与防护》出版,这是一部系统论述海洋防腐研究的著作。1999年,侯保荣独立完成的日文专著《海洋腐食环境と防食の科学》,被日本专家认为是“奠定了海洋腐蚀环境研究的理论基础,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一本教科书和指导手册”。
 

  2003年,侯保荣当选了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大量试验研究的基础上,侯保荣指出,海洋环境腐蚀过程不仅是—种自然现象,而且是一种环境特性,提出了海洋腐蚀环境的概念,主持并参与海洋石油开发区的海洋腐蚀环境因素的调查。系统地分析了我国近海石油开发区的腐蚀环境因子,并探讨了腐蚀环境因子与钢铁破坏的相关性,为我国近海石油开发中,海洋石油平台及输送管道等海上钢铁设施的设计与防护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和设计数据。
 

  在他的主张下,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海洋所腐蚀学科成为海洋腐蚀与防护博士点,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博士生,为学科增加了新的血液。
 

  在他的带领下,海洋腐蚀与防护研究室、青岛市海洋环境腐蚀与防护重点实验室和山东省腐蚀科学重点实验室先后成立,并在海洋所领导支持下,2008年成立了中科院海洋所海洋腐蚀与防护研究发展中心。
 

  这些年,侯保荣的主要研究领域就集中在“浪花飞溅区”这一特定海洋腐蚀领域。在五大海洋区带中,浪花飞溅区的腐蚀最为严重,为海水全浸区的3~5倍。但是由于我国对于浪花飞溅区的腐蚀严重性认识较晚,导致浪花飞溅区的工程结构,很少采取特殊、有效的防腐措施,这就成为了海洋腐蚀防护的‘短板’。
 

  侯保荣带领科研团队针对钢结构浪花飞溅区,研发新型复层矿脂包覆防腐技术,不仅可以用于新建钢铁设施的腐蚀防护,对于已建钢铁设施的腐蚀修复,也具有良好的保护效果,还可应用于地下管线、阀门、法兰等钢结构的保护,适用性很广。

  对海洋防腐涂料的研究,侯保荣也非常重视。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海洋设施广泛采用的材料,在多种海洋腐蚀环境因素协同作用下,会出现钢筋锈蚀、混凝土劣化等问题,严重威胁到其安全运行。我国对于混凝土结构腐蚀防护的观念形成较晚,很多码头、桥梁等在运行10~20年后,就进入反复维修的阶段,耗费大量资金。

  侯院士指导学生作实验

  侯保荣带领团队研发了海洋钢筋混凝土四居配套防护与修复补强技术,在日照港、青岛海湾大桥、潍坊白浪河防潮闸门等进行了示范应用。这项成果的推广,对于保障我国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安全,延长使用寿命有着重要的意义。
 

  2011年6月和2012年11月,由侯保荣主编的“海洋工程结构浪花飞溅区腐蚀控制技术及应用”丛书— 《海洋结构浪花飞溅区腐蚀控制技术》和《海洋钢筋混凝土腐蚀与修复补强技术》先后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迄今为止,侯保荣已经在海洋腐蚀防护行业工作了四十余年,可以说是硕果累累。不仅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还多次获得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等省部级奖项,2009年侯保荣还获得了“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推动中日学科交流
 

  侯保荣在国际海洋腐蚀领域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因此,曾多次促进中国与日本等多个国家的科研单位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自1985年他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留学以来,中日双方合作交流十分密切,共同承担了日本文部省和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项目,进行了实质性共同合作研究。2000年,与东京工业大学联合成立了“中日海洋腐蚀环境共同研究中心”,与日本DNT涂料有限公司成立了“中日海洋防腐涂料研究发展中心”,共同致力于中日海洋腐蚀防护技术的研究工作。2011年,又与日本日东电工株式会社达成共同研究协议,共同致力于陆地用钢结构包覆防腐技术的研发。
 

  自2000年起至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东京工业大学共同主办了五届海洋腐蚀与控制的国际会议。第六届防腐蚀会议将于2012年3月2~3日在东京召开。
 

  在侯保荣的推动下,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的水流澈教授和日本DNT涂料有限公司的田边弘往研究员被中国科学院特聘为研究员,定期到中国工作,为促进中日海洋防腐蚀技术的交流做出杰出贡献。2006年水流澈教授获得青岛市颁发的“琴岛奖”,2007年获“山东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2009年,田边弘往获“青岛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在侯保荣的支持下,海洋所腐蚀实验室先后有50余人次赴日本进行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海洋腐蚀学科的发展。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