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妙求学科研路 情投两岸共学术——访“第九届海峡两岸材料腐蚀与防护研讨会” 联合主席 武汉大学林安教授
2014-10-01 00:00:00 作者:admin 来源:《腐蚀防护之友》 分享至:
    “海峡两岸材料腐蚀与防护研讨会是学术交流的平台,是两岸文化交流平台,也是我们两岸腐蚀届同仁交心、交友的平台。她透露着亲情,流露芳香,她在我们海峡两岸腐蚀界共同培养、共同维护成长,总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结出累累硕果。”林安教授满怀深情地说。
 
    本刊记者/赵泽南
 
    2014年10月,“第九届海峡两岸材料腐蚀与防护研讨会”将在湖北武汉召开。在会议召开之前,本刊记者有幸采访到本届会议大陆方面的联合主席武汉大学林安教授。
 
    求学科研:路漫漫不忘初心
 
    常感恩永葆赤诚
 
    “我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在1981年底面临武大毕业分配时,我想到高校工作,教导员说已经将我分配到机械部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工作,并且已经过系主任、著名电化家查全性院士的审核;查院士当时特别强调分配到材保所的学生资料必须他亲自审核。足见他对分配到材保所的学生的重视,也说明当时武大化学系与材保所的关系。”林教授娓娓道来。
2008年6月5日,林安教授作为评委代表和特邀嘉宾出席“2008年度中国表面处理行业十佳评选”颁奖盛典
 
    “从1982年1月15号到材保所报到至8月中旬,我在曾兆民老师的指导下,从事缓蚀剂基础研究,得到了沈增祚,孙德全,李兴廉等老师指导和关照。1982 年9月我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分子辐射接枝研究,师从孙家珍老师和车吉泰老师,得到了王佛松、曹楚南、黄葆同等院士、专家不同场合的指导与关照。三年时间里,我连续在《科学通报》等刊发表多篇文章,有四篇被SCI收录,其中两篇是以我本人为第一作者。学习期间,我们这些从南方去的学生吃不惯以面粉为主食的北方饭菜,孙老师知道后,几乎将他自己的大米票全部给了我, 保障我能吃上大米饭,保障我完成学业。这就是在今天,我对老师无限感激,对自己学生充满感情,无比爱惜、呵护的缘由,这是文化的传承的结果。”林教授说着,眼神里泛着光芒,充满感激。
 
    1985年7月林教授回到武汉材保所的涂装室工作,主要从事涂料涂装方面的研究。林教授说: “我是武汉材保所第一个分配来的研究生,得到了潘肇基、叶杨祥、沈伟、曾良玉、毕顺等老师的指导和关照,所里很多资源都用到了我头上。一到涂装室,我马上就独立承担国家”七·五“攻关项目,《宝钢2050热连轧机600度抗老化耐侯涂料及应用研究》等一系列课题。因为完成较好,获省部级奖, 国务院重大办、财政部、冶金部等表彰奖。1990年我被选派到日本神户大学工学部进修,主修颜料在树脂中分散的机理研究。因为研究结果较突出,日本中前老师要推荐我到日本旭化成公司工作,但我按照公派出国规定,1991年还是回国了。回国后,我主要从事科研成果转化性工作, 将我们原来研究的高温涂料,耐油涂料用到国家重大工程中,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这些在教育部的《神州学人》刊物上都有报道。”
 
    1997年7月,由于毕顺所长,孙德全书记的共同推荐,林教授被机械部选为武汉材保所副所长,主持全所工作。1999年7 月,林教授被任命为所长,主要从事科研的组织工作。
 
    2003年8月,林教授被调回母校武汉大学工作,主要有两方面研究,一是高分子材料在典型环境下的老化规律研究;二是薄型水性电工钢涂层研究。同时,在甘复兴教授指导下,完成了博士学位。
 
    因负责曾被误认为小偷 多交流才能在学术上“晓偷”
 
    “我刚到武汉材保所,所里、研究室的领导非常重视,他们挑一个较难的国家攻关课题让我做。我感到了很大的压力, 同时也产生了强大动力。在前期,我们按照预想完成配方设计、合成和复配,但是对高温涂层的试片必须有模拟现场环境考核,这个课题关键指标是在600-800度条件下,涂层热老化与失重率,还有从高温到室温热交变实验,一个周期做下来, 要很长时间,而实验用的马弗炉温度控制不准。当时我担心试片的涂层在高温下崩裂引起事故,于是我就在实验日夜守护地干。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武汉晚上较热,那时还没有空调,我光着膀子在办公桌子上睡着了,因为我到所里工作时间不长,门卫不怎么熟悉。有一天晚上,我睡得迷迷糊糊的,被一个门卫吼醒,‘干什么的? 是不是偷东西的?’我惊醒了,第一反应是不是马弗炉炸了,出门就跑到实验室看,还好。但这样一来,她更以为我真是什么坏人,就抓住我要报警。我一番理论大家才明白是一场误会。经过一段实验的考验,试验成功了。”林教授笑着讲道。
 
    “本来故事到此完了,但这个高温品种涂料发展较快,2003年美国有一个基金想支持它,跟我了解基本组成,我介绍完之后,他们明确告诉我,基本性能指标很好,但是不符合他们支持的方向,他们支持的是水性,环保型的研究。虽然合作没有达成,但是这个经历告诉我,研究的方向,有时候是决定性的。不管怎么努力, 不在正确方向上也白搭。”
 
    在日本进修期间,林教授充分感受到了中日文化的差异。“我到神户大学才三个月,就完成了一个实验,其结果,中前老师非常满意,因为这个实验前几个留学生花很长时间都没有做出来。我将实验结果一交给他,他说很好,中午一起吃饭。我以为老师要请我吃饭,到了中午12点多,也没有一点动静,我实在饿得不行, 就自己去打饭吃了。饭后老师见到我,竟然大发雷霆。后来知道,原来中前老师去吃饭,他自己打好饭后想找我一起坐着吃,却怎么也找不到我。我当时很委屈, 心想您请客就应该早点定个地方,通知我去。但是我理解错了,老师说一起吃饭, 实质上是各打各的饭,然后在一起吃。就是这样,日本学生也觉得是一个很大荣耀。另外,老师说的话,我没有理解,有不尊重老师之嫌。中前老师并没有因此而怪罪疏远我,第二天他就给了我去日本旭化成公司的人事录用函,催我快办。
 
    语锋一转,林教授开始讲述交流与创新的故事:”前几年,有个好朋友要我研究一种涂料,要求涂覆的涂层只有500-800 纳米厚,而且要在800度还原气氛环境中不脱落。刚开始,我认为做了这么久,涂料无非由三部分组成,主要是树脂加无机颜料, 这还不容易,实验方案一直沿这个思维惯性做下去,搞树脂,找无机颜料,用各种方法分散、复配。可结果差得很远,不要说其它指标,仅涂膜的厚度就完成不了,怎么做涂层都徘徊在10-20μ左右,离实验要求极远。我于是先放下这个研究,仔细琢磨这事, 与同行探讨,偶然间我与一位朋友聊天。他说,‘你最近好像有点什么心事?’我于是把我目前的研究情况和他说了说。他笑笑说,‘我正好在做类似的一个项目, 这么薄的涂层,你怎么找无机颜料来分散?无论多小尺寸的颜料也达不到的,我看应该在分子层面来考虑,即颜料是以分子水平来分散的。’我茅塞顿开,回来后,试一次成功,解决了多年需要解决的水性薄层绝缘涂料问题。交流是取得灵感的重要途径,学术交流是保障科研创新重要方式。“
 
    海峡两岸材料腐蚀与防护研讨会:
 
    温情弥香的学术之花
 
    2014年10月,”第九届海峡两岸材料腐蚀与防护研讨会“将在湖北武汉召开, 林教授与台湾大学庄东汉教授一起担任该会议的联合主席。这个故事得从2008年说起,2008年,林教授与海峡两岸材料腐蚀与防护研讨会结下了不解之缘。
 
    ”距离我2008年11月到台湾参加第六届海峡两岸材料腐蚀与防护研讨会已经六年了,但是大会情景宛如昨天,这次研讨会在台湾花莲理想大地度假饭店召开的, 刚到花莲,仿佛到了遥远而又宁静的老家,心情好像突然静了下来,全身心地投入会上的活动。会上两岸学者尽情交流。在会上,我听到了王佳教授的腐蚀薄膜理论,欣赏了中油公司王逸萍高级工程师有关缓蚀剂研究和应用。我了解到了王工程师团队将防腐原理和防护方法,应用到石油重整生产线的流程中,她的报告使我感觉到,生产过程若没有合适的防护方法, 就出不了好产品,没有防护手段,生产设备就不能正常运行,这堂生动的‘腐蚀' 课,来得自然而具体,让我印象深刻而久远。“
 
    林教授对于这次会议赞不绝口:”大会组织井井有序,饭菜可口,晚会热闹而有趣。晚上玩一种’有奖游戏‘,这个游戏既有趣味性,又有文化内涵,会上嗨声一片,掌声频频响起。就是有一个’不足‘,大家玩的不亦乐乎到忘记吃晚饭了。“
 
    ”会后,成功大学蔡文达教授接待了我,安排我到成大见习,蔡老师温文尔雅,有民国时期学术大师的风范,我随蔡老师沿台湾的东海岸坐高速铁路一路南下,饱览了太平洋海岸美丽风景,中途还尝到了台湾的水果。有种水果我不得不提,它叫释迦果,其貌不扬,但,那个清香,那个醇美,在其他地方是未曾品尝过的。“
 
    ”我们一路到了成大,历游校园,近距离与大榕树亲近;参观了实验室,与老师同学们畅谈;散步在市区,听蔡老师讲郑成功塑像以及台南城市成扇形分布的由来。“林教授说。
 
    四年之后,”第八届海峡两岸材料腐蚀与防护研讨会“在高雄举行。
 
    ”会上我们又见到蔡文达、庄东汉、林景崎、黄何雄、罗俊雄、王朝正,程子萍,刘宏义、程玉松、吴威德、李原清, 王和源,汪俊延等新老朋友,我们再次相聚,交流了这四年来各自的研究进展,感叹世事变化。“
 
    ”会后我按计划沿台湾的西海岸从南至北历游了西海岸美丽风景,那些美景至今还历历在目,那里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林教授对台湾的赞美溢于言表。
 
    对于海峡两岸材料腐蚀与防护研讨会,林教授满怀深情:”海峡两岸材料腐蚀与防护研讨会是学术交流的平台,是两岸文化交流平台,也是我们两岸腐蚀界同仁交心、交友的平台。她透露着亲情,流露芳香,我们海峡两岸腐蚀界共同培养、共同维护她的成长,总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结出累累硕果。“
2008年11月9日,林安教授与蔡文达教授于台湾成功大学合影
 
    会议准备:
 
    不辞劳苦集众力 怎不信心满怀
 
    对于 ”第九届海峡两岸材料腐蚀与防护研讨会“,作为联合主席,林教授表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次海峡两岸腐蚀与防护研讨会在武汉市召开,说明武汉市高校、研究所和企业在这个领域的学术地位和产业的发展得到海峡两岸同仁的认可。本届大会,我们在六年前就开始做预案,做规划。两岸防护学会给我们很多信任、很多鼓励, 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但能为海峡两岸朋友服务,为两岸学术交流服务,我们不感觉累,也不觉得苦。“
 
    对于本届会议的组织准备工作,林教授介绍道:”细节决定成败,我们围绕’腐蚀与防护技术与两岸可持续发展‘主题开展工作。由汪的华教授领衔的秘书班子,分为外联组、学术组、会务组,分工合作,分头落实。汪的华教授发挥组织和协调作用,与台湾学会积极沟通,协调会议上诸多细节,推进工作。毛老师发挥了其对IT熟悉及学术功底深的优势,始终保持与海峡两岸学者的联络,跟踪大会进程。肖老师外文好,专业基础好,在论文分类、为参会人员服务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朱华老师人脉熟,办会有经验。甘复兴老师高屋建瓴,总体把握感好!为了做好大会的准备工作,我自己安排一次计划线路的试游,将会上可能遇到的情况事先了解一遍,做好预案,然后,理出头绪,把握节点和关键点。到了关节点,我们邀请华科大的郭兴蓬、刘宏芳,材保所的张帆、张三平,武科大刘静等老师指导、监督落实,逐步推进。从建立网页、论文收集、到会人数确定、合作办会单位的遴选、再到会议行程等等,在细节上与台湾同仁保持良好的沟通,可以说,每一点进展都与台湾同仁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这次大会得到了各方面支持与指导,武汉大学有关领导,中国腐蚀防护学会的李晓刚秘书长和陈光章理事长,台湾防蚀工程学会程子萍秘书长,江淑慈老师,华中科技大学的郭兴蓬教授,武汉科技大学刘静教授,武汉材保所的张三平、张帆研究员,重庆立道表面技术有限公司胡国辉,武汉风帆电镀公司和湖北汉星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杨江成,湖北博新公司张辉涛,武汉科斯特仪器有限公司,武汉吉和昌公司宋文超,目前已收到论文180 篇,报名参会人数超过300人,还有中部六省腐蚀与防护协会和腐蚀与防护青年科技论文讲评会、高温腐蚀与防护专业委员会等卫星会的代表。我们相信这次大会在各位共同努力之下会取得成功。“
 
    对于本届会议的开展,林教授满怀信心:”我认为这场大会的成功将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会场气氛热烈;(2)新老朋友交流充分;(3)助推学科和行业发展。“
 
    ”会场气氛应该热烈、生动活泼,海峡两岸同仁就腐蚀与防护学科与行业发展前沿、学术为经济服务等方式等进行深入探讨和良好互动。新老朋友充分交流,通过两岸同仁在大会、分会和会下充分进行学术交流,增进了解和友谊与感情,扩大科研合作和人员往来;助推学科和行业发展,以学术交流为纽带,立足学术,为腐蚀与防护行业服务,通过各位专家的学术交流,从别人经验得到灵感,从同行得到启发,与自己思想进行碰撞、产生火花, 为后续研究提出思路,解决科研和生产中难题。“
 
    大会寄语
 
    采访最后,林教授表达了对”第九届海峡两岸材料腐蚀与防护研讨会“的寄语:”这次大会可能有各种不尽人意的地方,希望大家理解、谅解。祝第九届海峡两岸材料腐蚀与防护研讨会圆满成功! 祝各位嘉宾在大会期间万事顺利,身体健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