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腐蚀防护技术 让金属保护进入新的时代
2014-10-01 00:00:00 作者:admin 来源:《腐蚀防护之友》 分享至:
    本刊记者/温蕊
 
    九届两岸防腐研讨会,16年的传承
 
    金属腐蚀必然造成巨额的经济损失, 还涉及到环境、资源、人身安全、科技进步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等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
 
    自1998年在厦门大学举办首届海峡两岸材料腐蚀与防护研讨会以来,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两岸科学家、工程师更加热络交流、密切合作,对海峡两岸自然和工业环境下的材料腐蚀问题,探索学术、切磋技术、开展了大量研究,对材料的腐蚀与破坏进行了不懈的斗争,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取得不少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对于推进海峡两岸材料腐蚀与防护事业的进步已产生深远的影响。
 
    而厦门大学林昌健教授和台湾成功大学蔡文达教授正是第一届海峡两岸材料腐蚀与防护研讨会的发起人和大会主席。首届会议有来自海峡两岸腐蚀与防护学界专家学者约150人(台湾代表23名) 共聚厦门,交流腐蚀科学,切磋防蚀技术,联谊两岸新知旧朋,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受到各方面的普遍赞赏。可以说此次会议是首开两岸材料腐蚀与防护界交流、合作和联谊的系列会议之先河。
 
    海峡两岸材料腐蚀与防护研讨会不仅在学术方面取得丰硕成果,更极大促进了两岸在材料腐蚀与防护方面的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海峡两岸学者通过广泛深入的交流,加深了相互了解,增进了共识,建立了密切沟通管道和实质性合作。
 
    林教授认为,在主办方精心筹谋和两岸腐蚀防护学界、业界同心协力下,每届两岸会议均力求尽善尽美、丰富多彩、有声有色,在宽松、真诚、友好、联谊的气氛中探讨学术、加强合作,加深情感沟通和友谊。他认为台湾地区的腐蚀与防护研究极具特色,林教授说:“台湾地区不仅防腐学术水平高、而且务实进取,善于解决台湾地区环境腐蚀和工业腐蚀的问题, 特别是学界和业界结合紧密、精诚合作, 这是我们要认真思考和学习的。”同时, 林教授还特别热切期待即将在湖北武汉召开的第九届海峡两岸腐蚀与防护研讨会, 这又将是一次传承历届会议优良传统,又是富有特色的两岸材料腐蚀与防护界学术交流和文化交流的盛会。
 
    “绿色”腐蚀防护技术带来全新的研究领域
 
    在第九届两岸会议中,林教授课题组将报告两篇有关“绿色”腐蚀防护技术的全新的研究工作:其一,林教授提出先进的绿色防腐蚀策略,开发一种天热吸附蛋白(MAP)/纳米稀土薄膜,实现钢铁表面绿色防蚀及表面功能化,目前已取得重要进展,并推进工业化应用,同时还进一步探明相关的表面物理化学过程及耐腐蚀机理,该技术如能转化为中国及全球市场上令人满意的工业实用产品,将逐步代替当前对环境和人身健康危害较大的传统缓蚀剂和防腐预处理技术,显著减少避免诸多工业因使用有毒缓蚀剂和防腐处理技术对环境和人身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环境意义。
 
    其二,众所周知,电化学阴极保护法是当前控制金属腐蚀的最有效的一种实用技术,即通过向金属注入电子,使金属成为腐蚀电极中的阴极,阻止或者减轻金属发生自腐蚀。阴极保护包括牺牲阳极技术和外加阴极电流技术。牺牲阳极法是通过消耗镁、铝、锌等轻金属合金,而保护目标金属。其缺点是需要消耗大量宝贵的轻金属合金材料;而外加电流保护需不间断电能、需要有严格的保护管理。
 
    林教授高度重视各类“绿色”防腐蚀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他的课题组率先在国内开展系统的光生阴极保护研究,并在第六届全国腐蚀大会特邀报告中详细介绍了该技术原理、研究进展、关键技术问题及展望。光生阴极保护是一种完全“绿色”的金属保护技术,它是通过纳米半导体技术将太阳光转换为电能,并将电能用于保护金属材料, 免遭腐蚀。光生阴极保护法目前仍存在纳米半导体覆盖膜光电转换效率低、光生电荷复合严重、黑夜无光照时难以实现光生阴极保护等技术问题,制约着光生阴极保护法的发展和应用,尚需开展大量相关的研究。
2013年与毕业生合影
 
    人们发现,世界上各种形式的机械能无处不在,如人体运动、车辆运行、水流、海浪等等,如果能将地球上的机械能转换为电能,将不仅可解决人类能源短缺和能源危机的问题, 还可能广泛地实现金属“绿色”保护。基于这一思路和压电电子学(piezotronics) 的概念,最近林昌健课题组与美国王中林课题组合作,通过纳米摩擦发电机原理, 已初步构建了旋转式纳米摩擦发电机器件,将海水运动的机械能转换为电能,试图将自然的机械能用于海洋工程结构的阴极保护,初步实验已取得良好结果,证实了纳米摩擦发电机在金属阴极保护中应用的可行性,可望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绿色”金属保护技术。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