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25%至40%的腐蚀损失可以避免,防“腐”专家的新目标
2024-05-16 15:23:40 作者:腐蚀与防护 来源:腐蚀与防护 分享至:

 

 

在沈抚示范区刘大线以南,占地2万多平方米的辽宁沈阳土壤大气环境材料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正紧锣密鼓建设中。

5月14日,试验场里,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自然环境腐蚀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汪川忙得不亦乐乎。

“新的国家野外站今年年底建成,建成后将改变过去的手工操作模式,全面实现信息化。”

 

 

当前,筹建野外站是汪川的主要工作。最早的野外站位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院内,是我国第一个工业大气环境腐蚀研究站,也是辽宁省和中国科学院目前唯一的国家级自然环境腐蚀野外观测站,由师昌绪院士于“七五”期间筹建。
腐蚀,并不局限于金属生锈,而是涉及整个材料领域。它无处不在,无声无息,每年给全球带来的经济损失以万亿元计。
“这里持续开展了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高分子材料、构件及产品等七大类150余种材料的暴晒试验,获得了跨度达30余年的试验数据30多万条。”汪川解释,基础数据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主战场,野外站将腐蚀数据和科研成果转化为看得见的生产力,其不仅应用于国家管网、国家电网、中广核等企业,也支撑着辽宁高速、辽河油田、红沿河核电等重大工程建设,为材料遴选提供数据依据。
致力于腐蚀研究二十余载,汪川先后承担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STS重点及国家部委等项目30余项,获专利授权10余项,针对长续航潜深1500米水下装备、车用镁合金、频谱电解制氢等,开发了纳米功能膜制备等系列关键技术,为多个重点行业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大约25%至40%的腐蚀损失是可以避免的,尽可能地降低这些损失是我们肩负的重任。” 汪川说,他们要加速建设好新的国家野外站,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更多更精准的科研数据,避免损失,化“危”为安。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转载的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本网删除。

    标签: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